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榛子乡和平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榛子乡和平村位于兴山县榛子乡东北方,与保康县接壤,平均海拔1300米,人口2043人,606户,下有8个村民小组,耕地7274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3158元。榛子岭和平村的一条古街。据说建于民国年间,榛子乡就因此而得名。古街的房屋临街而立,多为木质结构,偶有新房混杂其中。农业以烟叶和反季节蔬菜为主。2005年,全村户均种烟收入8900元,种烟户平均收入12800元。而蔬菜每亩的纯收入则超过了3000元。[1]

中文名称: 和平村

外文名称: HE PING VILLAGE

行政区类别:兴山县榛子乡

所属地区: 兴山县榛子乡

地理位置: 位于兴山县榛子乡东北方,与保康县接壤,平均海拔1300米

人 口: 2043

历史上的辉煌

和平村的历史同样辉煌。那是在1994年。当年的全国温饱工程现场会就在和平村召开。当时这条新闻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从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是和平村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有一组数据能够很直观地反映这一点:1980年和平村人均纯收入80元,1994年这个数字则变成了2212元,15年增长了25倍。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和平村的“白色革命”。80年代初,和平村是传统的农业模式,以玉米为主,当时一亩田最好收成是400斤玉米。因无霜期不到200天,年平均气温低,克服低温对完全依靠农业耕种的和平村来说是最大的任务。1984年,和平村开始实行地膜耕种。第一年全村200多户中只有2户村民7亩田进行了试验——朴实的山里人对这个新鲜事物根本不感兴趣。更糟糕的是,因为地膜质量不好,第一年失败了。在经历了多年的反复和村干部的大力工作之后,1992年和平村农田生产基本实现了地膜全覆盖。以往只能产一季的农田现在实行了土豆与玉米的套种,而且产量也实现了双过千:玉米1000斤,土豆4000斤。到了春季播种的季节,当时的情景全村就像白雪覆盖一样。现在回想起来,“白色革命”带给和平村最大的收获不仅是经济收入上的增加,更让和平村知道了改革的难度和艰辛。在和平村随后的烟叶结构调整、沼气池推广应用上都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但曲折后的成功更给了人改革的信心。

农村民主探索

榛子乡和平村,户联责任区的首创地。因能较好解决长期困扰山区农村的诸多难点问题,2003年,户联责任区这一新型村民自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作为改革的首创地,和平村曾经迎来了大批的参观者和学习者。户联责任区来源于农村社会治安“十户联防”,以十户为单位既然可以开展治安联防,那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帮困方面同样可以起到作用。2002年初,这种方式得到了时任榛子乡党委书记钟家军的高度重视。钟家军大胆构想:以屋场院子为基本单元、十户左右为基本单位建立一种户联责任区。和平村成为试点。2003年下半年,这种“经济联合、治安联防、好事联办、困难联帮”的新模式在全国推广。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户联责任区制度在和平村已经十分完备。以十户左右为一个小的户联责任区,若干个小区组成一个联区。在正规村级建制里,这样一个联区就相当于一个村民小组。

视频

榛子乡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