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楚辞笔记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楚辞笔记》,张炜 著,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书籍是知识[1]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2]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目录

内容简介

张炜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自由穿行,将单篇单部的楚辞感受化为浑然一体的生命理解。笔记分两部分,一为注释,一为串讲。注释极简,不作考辨,让人一看就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讲则介入翻译、述意、引申、诠释之间,多为张炜之心得语。”书中随处点缀着张炜对人生、文学和历史思考之后形成的精辟见解。

作家张炜近日推出了《楚辞笔记》一书。这是这位当代知名作家与千年前的伟大诗人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这是二人精神上的一次链接。

张炜虽以小说和散文创作见长,但他同时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他写诗的时间比写小说、散文的时间还要早。他1975年就开始发表诗作,把他叫做诗人也无不可。在文学创作中,他不让责任、承担、批判等意识表面化,这能让理性压迫感性的发挥,而想象力才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写作最重要的禀赋。屈原的《离骚》无疑是想象力恣意发挥的大作,而且屈原和张炜都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张炜认为,一个理想的时代“是浪漫而又淳朴,依附而又自为的”,那个时代的美,是屈子所体现的,因此他遥遥地以屈原为精神上的知己。

张炜的诗集也出了不少,《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夜宿湾园》等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张炜的诗歌写作,长短诗都有,而其长诗写作尤其气象恢弘、意象叠现、情感丰盈,充沛绵绵地铺陈挥洒着他的诗情和对土地、对生灵的热爱。他的长诗代表作《皈依之路》《松林》有几千、几百行,其中弥漫的对生命缘起、人的价值体现究竟为何、人类归宿的追问以及对大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欣喜,慧独的植物、动物、河海等意象的巧妙化用和深沉悠远的思考境界,都与屈原的《楚辞》一脉相承。

《楚辞笔记》则是张炜在大山孤院中,对《楚辞》的另一番解读。他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自由穿行,将单篇单部的楚辞感受化为浑然一体的生命理解。他的解读脉络,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所言,“截断众流,摆落一切考证、训诂与义理,不再介绍屈原的家世、生平、政治活动,也不从那儿去解释《楚辞》。他是审美的。直接进入文本,去感受它美丽诱惑、美的缠绵、美的魅力,去体会它文字的美感和屈原人格的芳洁。笔记分两部分,一为注释,一为串讲。注释极简,不作考辨,让人一看就明白原文的意思。串讲则介入翻译、述意、引申、诠释之间,多为张炜之心得语。”因而《楚辞笔记》中,随处点缀着张炜对人生、文学和历史思考之后形成的精辟见解。在笔记中,张炜对《楚辞》中的美言妙句进行了晓畅趣美的解读。解读的过程中,张炜尤其注重《楚辞》绚烂的审美艺术和屈原对楚怀王那纠结难理的情绪,以此进入屈原丰富痛苦的内心,探求其高洁的精神追求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展示其广袤的幻想力。张炜进入屈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为他欢乐,为他哀愁,为他思索,甚至忧心如焚地假设另一种历史场景下他的命运会是如何,这就是知己吧。想必,另一个时空里的屈原也能深切地感知到他彼岸知己的热切情怀而甚为慰之。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中的桂冠明珠,与《诗经》并称,是我国诗赋的主要源头。自古以来,考据、解读《楚辞》的作家学者众多,为其绘画插图的画家也众多。《楚辞笔记》中选择了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陈洪绶为《楚辞》所作的12幅版画,分别是《九歌图》11幅和《屈子行吟图》1幅。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的经典之作。陈洪绶的绘画,线条简洁而饱满,人物神采飞扬,韵境悠远,与《楚辞》灿美的文字和张炜简净深情的解读文字,相映成辉。

作者介绍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当代着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作,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你在高原》等,散文集《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0卷。

《古船》被海外评为“华文小说百年百强”,又获国内“华语文学百年百优”、台湾金石堂票选“最具影响力图书奖”等。《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在海内外获得五十多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境外出版。

你在高原》(十部)于2011年8月折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另获奖十余项,如香港《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之首、华语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等。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知识?,搜狐,2016-08-13
  2. 理性,是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关键,搜狐,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