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莎叶兰(兰科、兰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莎叶兰
圖片來自 山草香

开花的种类——莎叶兰(兰科、兰属植物)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假鳞茎较小,长1-2厘米,包藏于叶鞘之内。叶4-12枚,带形,常整齐2列而多少呈扇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40厘米;总状花序具3-7朵花;花与寒兰颇相似,有柠檬香气;萼片与花瓣黄绿色或苹果绿色,偶见淡黄色或草黄色,唇瓣色淡或有时带白色或淡黄色,侧裂片上有紫纹,中裂片上有紫色斑;花瓣狭卵形,唇瓣卵形,稍3裂。蒴果狭椭圆形。花期10月至次年2月。

生于林下排水良好、多石之地或岩石缝中,海拔900-1600米。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莎叶兰(学名: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ex Lindl.):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莎叶兰
  • 拉丁学名: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 ex Lindl.
  • 别 名:套叶兰
清香色淡
圖片來自 花卉网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微子目
  • 科:兰科
  • 亚 科:兰亚科
  • 族:树兰族
  • 亚 族:萼足兰亚族
  • 属:兰属
  • 亚 属:建兰亚属
  • 组:建兰组
  • 种:莎叶兰
  •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易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莎叶兰是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假鳞茎较小,长1-2厘米,包藏于叶鞘之内。叶4-12枚,带形,常整齐2列而多少呈扇形,长30-120厘米,宽6-13毫米,先端急尖,基部二列套叠的鞘有宽达2-3毫米的膜质边缘,关节位于距基部4-5厘米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40厘米;总状花序具3-7朵花;花苞片近披针形,长1.4-4.1厘米,在花序上部的亦超过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2;花梗和子房长1.5-2.5厘米;花与寒兰颇相似,有柠檬香气;萼片与花瓣黄绿色或苹果绿色,偶见淡黄色或草黄色,唇瓣色淡或有时带白色或淡黄色,侧裂片上有紫纹,中裂片上有紫色斑;萼片线形至宽线形,长1.8-3.5厘米,宽4-7毫米。

花瓣狭卵形,长1.6-2.6厘米,宽5.5-8.5毫米;唇瓣卵形,长1.4-2.2厘米,稍3裂;侧裂片上有小乳突或细小的短柔毛;中裂片强烈外弯,前部疏生小乳突,近全缘;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近基部处向上延伸到中裂片基部,上部略向内倾斜;蕊柱长1.1-1.5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有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10月至次年2月。

分种说明

Du Puy et Cribb在《The Genus Cymbidium》(1988)中将该种分为两个亚种:原亚种产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以及中国南部(叶长50-90厘米,花苞片长18-35(-43)毫米,花瓣比萼片宽,萼片与花瓣绿色并在基部中脉有红棕色斑点);新亚种(subsp. indochinese)产缅甸、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叶长32-51厘米,花苞片长3-22 (-25)毫米,花瓣等宽于或狭于萼片,萼片与花瓣淡黄色并有5-7条红棕色纵脉)。中国植物的特征似乎介于两者之间,但从地理分布上看应更接近后者。由于所看到的标本大都没有花朵,难以作出确切的判断,而且这两个亚种是否有区分的必要仍然有不同的看法。这时仍遵从传统的看法,作为一个种处理。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1]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探秘“兰花王国”,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的美名。“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因其清香色淡,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自古以来都为中国文人所称道。兰花还是珍贵的观赏植物,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越王勾践于绍兴种兰,魏晋以后广泛种植于庭院,用以点缀,陶渊明的诗句中便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的记载。

“兰花王国”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雅长保护区)正处于滇黔桂的结合部位,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兰科植物命名,并将其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兰科植物热点分布区。

贵州地宝兰(学名:Geodorum eulophioides)

是我国特有珍惜濒危植物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但数量稀少,在《中国植物志》中对它的描述却并不详尽。这是因为自1921年德国植物学家Schlechter在贵州省罗甸县首次发现并命名后,80多年来人们在野外未见其踪迹,植物学家在撰写植物志时只能凭借Schlechter的记载和标本草图进行记录。

直到2004年,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组织的考察队才在雅长重新发现,随即轰动了植物界。其通体洁白,内夹黄蕊,成熟后花瓣尖端渐呈玫红色,似少女脸颊的红霞。贵州地宝兰在雅长受到了大力保护,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且呈片状分布,形成目前全球少有的贵州地宝兰野生居群。

天贵卷瓣兰(学名:Bulbophyllum tianguii K. Y. Lang & D. Luo )

是在雅长 首次被发现 ,并以雅长保护区第一任局长的名字来命名的新种。花朵以鹅黄为底,除唇瓣和蕊柱外,皆覆紫褐色脉纹,其间密被紫红色细点。唇瓣和蕊柱呈吐舌状,舟状侧萼片从两侧伸出,基部内卷,其形如纤纤素手轻抱合,十分典雅,三片萼片以环状轻覆其上,尾端连接处透出一抹粉红,可爱又俏皮。

叶革质长圆形,具匍匐根状茎,常附生于喀斯特石山表面或腐殖质树茎上,花期从2月中旬开始至3月下旬,选择在该时期前往,还能在山间不经意捕捉到一株鹅黄色的精灵。

广西羊耳蒜(学名:Liparis guangxiensis C. L. Feng & X. H. Jin)

若说到“其貌不扬”的兰花,定会提名广西羊耳蒜,2010年,中国林科院冯昌林工程师把在广西雅长发现的羊耳蒜属的兰花新种命名为“广西羊耳蒜”,其种群数量稀少,野生种又仅在广西发现,所以十分珍贵。每年10月至11月,翠绿的花枝上都攀满了朵朵纤细的浅黄色小花,色淡花清,香气宜人。不仅是珍稀的兰花品种,广阔的野生兰花居群也让雅长保护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兰科植物基因库。

被称为兰花中的“美娇娘”的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 ex Hook.) Stein),其野生居群密集分布于“店子上”,分布面积约6000㎡; [2]

* 莎叶兰(学名: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 ex Lindl.)

种群数量在1.2万丛以上,沿着山脊在崖壁内形成了宽约30米、长约200米的居群带,占地面积约6000㎡,是目前世界上已有纪录最大的莎叶兰野生居群;

台湾香荚兰(Vanilla somae Hayata)广泛分布于拉雅峡谷,占地面积约5000㎡。

这三种兰科植物在雅长保护区内的野生居群是目前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的野生居群,极具保护和科研的价值。

兰花主要品种有哪些?

兰花的主要品种有纹瓣兰、莎叶兰、长叶兰和虎头兰,兰花白绢病又称白丝病、菌核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4至5月开始侵染,6至8月发病高峰期,新芽长出土面后,每周用0.05%氯霉素喷施一次,连喷2至3次,可以预防细菌感染,也可浇喷阿斯匹林1500倍液,以增强兰株免疫力,阻止病菌侵入、扩散。

1、纹瓣兰

  • (1)附生植物,产中国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东南部至南部,生长在疏林中或灌木丛中树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00-1100米,花期4-5月,偶见10月。
  • (2)叶厚革质、4-5枚,总状花序具20-35朵花,萼片狭长圆形至狭椭圆形,花瓣狭椭圆形,唇瓣近卵形,萼片与花瓣淡黄色至奶油黄色,唇瓣白色或奶油黄色而密生栗褐色纵纹,稍有香气。

2、莎叶兰

* (1)地生或半附生植物,产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蒙自、砚山、麻栗坡、屏边),生于林下排水良好、多石之地或岩石缝中,海拔900-1600米,花期10月至次年2月, * (2)叶带形、4-12枚,总状花序具3-7朵花,萼片线形至宽线形,花瓣狭卵形,唇瓣卵形,萼片与花瓣黄绿色或苹果绿色,唇瓣色淡或有时带白色或淡黄色,有柠檬香气。

3、长叶兰

  • (1)附生植物,产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和西藏(波密、察隅、墨脱),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或岩石上,海拔1400-2800米,花期10月至次年1月。
  • (2)叶带形、5-11枚,总状花序具3-7朵或更多的花,萼片狭长圆状倒披针形,花瓣镰刀状,唇瓣近椭圆状卵形,萼片与花瓣绿色、有红褐色脉和不规则斑点,唇瓣淡黄色至白色、有红褐色脉和斑点,有香气。

4、虎头兰

  • (1)附生植物,产中国广西西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察隅),生于林中树上或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100-2700米,花期1-4月。
  • (2)叶带形、4-6枚,总状花序具7-14朵花,萼片近长圆形,花瓣狭长圆状倒披针形,唇瓣近椭圆形,萼片与花瓣苹果绿或黄绿色、有深红色斑点,唇瓣白色至奶油黄色、有栗色斑点与斑纹,有香气。

[3]

防治方法

  • 1、兰花白绢病又称白丝病、菌核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4至5月开始侵染,6至8月发病高峰期。
  • 2、病菌以菌核在土中或肥中及未腐烂的残体上越冬,翌年萌发,在土中蔓延,从兰叶基部侵入为害,可以借流水、灌溉水、雨水溅射和施肥传播。
  • 3、土壤偏酸,发病最严重,高温多湿天气易诱发病害。
  • 4、此病易在偏酸(pH值小于5.3)时发病,可在基质中拌入1/10体积比的草木灰,使pH值6.5左右。
  • 5、新芽长出土面后,每周用0.05%氯霉素喷施一次,连喷2至3次,可以预防细菌感染,也可浇喷阿斯匹林1500倍液,以增强兰株免疫力,阻止病菌侵入、扩散。
  • 6、将染有菌丝的基质取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给其余基质消毒,撒入新鲜草木灰,还要将病根剪除,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消毒。
  • 7、剪去病叶,将全株浸于10%的硫酸铜溶液中消毒,或者用医用氯霉素针剂2000倍水溶液淋施病株,每日一次,连浇3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