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白花冠唇花(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白花冠唇花(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
白花冠唇花,是唇形科、冠唇花属草本植物,高约60聪明,产贵州中部,生于林荫下。茎四棱形,叶宽卵圆形。
白花冠唇花(学名:Microtoena albescens C. Y. Wu et Hsuan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白花冠唇花
- 拉丁学名:Microtoena albescens C. Y. Wu et Hsuan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唇形科
- 亚 科:野芝麻亚科
- 族 :野芝麻族
- 属 :冠唇花属
- 系 :狭萼系
- 分布区域:中国贵州中部
- 保护级别:易危(IUCN标准)
- 命名来源:ActaPhytotax.Sin.10(1):49.1965
形态特征
草本,高约60厘米。茎四棱形,草质,绿色,疏生刺毛及短柔毛。叶宽卵圆形,生于主茎上的长 5.2-5.7厘米,宽约4.2厘米,生于侧枝上的小许多,长2.1-2.4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圆形,上面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疏生长硬毛,薄纸质,边缘为具小突尖的圆齿状锯齿,叶柄纤细,长2-5厘米,生于侧枝上的短许多,长1-1.2厘米,被毛同于茎。
聚伞花序腋生,少花,具2-3花,生于一侧;总梗极短,长3-5毫米,被疏柔毛;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花萼花时钟形,长约5毫米,宽2.5毫米,外面被腺微柔毛,下部被蜷曲的小疏柔毛,沿齿边缘具小缘毛,内面几无毛,齿5,披针形,后面1齿长约3毫米,较大,其余4齿近等大,长1.5-1.7毫米,果时花萼增大,筒状,长8.5-10毫米,宽4.5毫米,基部圆形,脉纹十分明显,后面1齿长达6毫米,其余4齿长3-3.5毫米。花冠白色,长约2.3厘米,冠筒基部宽约1.5毫米,至喉部宽约6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约5.5毫米,基部较宽,截形,下唇与之近等长,先端3圆裂,中裂片圆形,直径2毫米。
雄蕊4,包于盔内,花丝扁平,无毛。花柱扁平,先端极不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子房无毛。小坚果未见。花期10月。
生长环境
白花冠唇花生长于林葫下。分布于中国贵州中部;模式标本采自贵州清镇。 [1]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冠唇花
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冠唇花Microtoenainsuavis(Hance)PrainexDunn的全草。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喘气急,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泻痢腹痛,周身麻木,跌打损伤。
形态特征
冠唇花,直立草本。茎高1-2m,四棱形,被贴生的短柔毛。叶对生;叶柄扁平,长3-8.5cm,被贴生的短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阔卵圆形,长6-10cm,宽4.5-7.5cm,先端急尖,基部截状阔楔形;下延至叶柄而成狭翅,两面均被微短柔毛,边缘具锯齿状圆齿。聚伞花序二歧,分枝蝎尾状,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开展的顶生圆锥花序;花萼钟形,小,长约2.5mm,外被微柔毛,齿5,三角状披针形,后面一齿略长,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红色,具紫色的盔,长约14mm,上唇长约7mm,盔状,先端微缺,下唇较长,先端3裂,中裂片较长,舌状,侧裂较小,三角状;雄蕊4,近等长,包于盔内;花柱丝状,先端极不相等2浅裂;花盘厚环状,子房无毛。小坚果卵圆状,长约1.2mm,腹部具棱,暗褐色。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50-1000m的林下或林缘。分布于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辛、苦,温。
相关配伍
1、治腹内痉挛剧痛:冠唇花根15g,煎汤内服。(勐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2、治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冠唇花根15g或叶10g,野艾10g,野山姜10g,生紫胶5g,八角5g,草果5g,混合舂细,煎服。(勐腊县傣医波儿验方)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2]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理气。主治感冒风寒,咳嗽气急,消化不良,气胀腹痛,肠炎,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