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白背黄花棯(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白背黄花棯(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

直立多枝半灌木,高达1米,全株有星状毡毛或柔毛。叶菱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托叶刺毛状。花腋生,中部以上有节;无小苞片;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黄色,花瓣倒卵形。 蒴果盘状,分果爿8-10,顶端具2短芒。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中南半岛和印度也有。性耐旱,常见于旷野灌丛间。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白背黄花稔
  • 别 名:黄花地桃花、地膏药、黄花母、千斤坠、枚叶草、山鸡绸、吐黄旗
  • 二 名 法:Sida rhombifolia Linn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木兰纲
  • 亚 纲:五桠果亚纲
  • 目 :锦葵目
  • 科 :锦葵科
  • 族 :锦葵族
  • 属 :黄花棯属
  • 种 :白背黄花稔
  • 分布区域: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直立亚灌木,高约1米,分枝多,枝被星状绵毛。叶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毫米,宽6-20毫米,先端浑圆至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星状柔毛至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柄长3-5毫米,被星状柔毛;托叶纤细,刺毛状,与叶栖近等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厘米,密被星状柔毛,中部以上有节;萼杯形,长4-5毫米,被星状短绵毛,裂片5,三角形;花黄色,直径约1厘米,花瓣倒卵形,长约8毫米,先端圆,基部狭;雄蕊柱无毛,疏被腺状乳突,长约5毫米,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径6-7毫米,分果爿8-10,被星状柔毛,顶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主要价值

茎皮纤维可代麻;全草入药,有疏风解热、散瘀拔毒之效。

本种提示

本种与拔毒散 S. szechuensis Matsuda 很相似,但本种叶柄较短,花单生于叶腋,和雄蕊柱无毛而与后者不同。 [1]

参考文献

白背黄花稔 黄花母雾(猛)(广东),“亚母头”(广西壮语)

Sida rhombifolia Linn. Sp. Pl. 684, 1753; Cavan. Diss. 1: 23, t. 3, f. 12, 1787; Masters in Hook. f. , Fl. Brit. Ind.1: 323, 1874; Forbes & Hemsl. in Jour. Linn. Soc. Bot. 23: 85, 1886 (Ind. Fl. Sin. 1); Matsum. & Hayata in Jour. Coll. Sci. Univ. Tokyo 22: 52, 1906 (Enum. Pl. Formosa); Gagnep. in Lect., Fl. Gen. Indo-Chine 1: 405, 1910; Hayata Ic. Pl. Formosa: 96, 1911; Masamune & al. in Trans. Nat. Hist. Soc. Formosa 25: 419, 1935; S. Y. Hu Fl. China Family 153: 20, Pl. 5-1-4, 1955; 侯宽昭, 广州植物志246, 1956; 陈焕镛, 海南植物志2: 92. 1965; 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2: 194. 1979.

白背黄花稔(原变种)

属于直立亚灌木,高约1米,分枝多,枝被星状绵毛。叶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毫米,宽6-20毫米,先端浑圆至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星状柔毛至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柄长3-5毫米,被星状柔毛;托叶纤细,刺毛状,与叶栖近等长。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厘米,密被星状柔毛,中部以上有节;萼杯形,长4-5毫米,被星状短绵毛,裂片5,三角形;花黄色,直径约1厘米,花瓣倒卵形,长约8毫米,先端圆,基部狭;雄蕊柱无毛,疏被腺状乳突,长约5毫米,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径6-7毫米,分果爿8-10,被星状柔毛,顶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2]

分布范围

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区。常生于山坡灌丛间、旷野和沟谷两岸。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印度等地区。全草入药用,有消炎解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

异名

金盏花、单枝落地(《泉州本草》),生扯陇(《贵州植药调查》),黄花稔、黄花雾、黄花草、黄花母(《文山中草药》) ,大地丁草、拔脓消(《广西中药志》),黄花猛、脓见愁、地膏药(《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白背黄花稔的全草。

植物形态:

直立多枝半灌木,高0.5~1米。小枝密被星状柔软绵毛。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长约1.5~4厘米,宽约1~1.5厘米,先端短尖或浑圆,边缘有锯齿;薄纸质,上面被短的星状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柔毛;叶柄长约3~6毫米;托叶刺毛状。花单生于叶腋;花柄柔弱,中部以上有节,长约1~2厘米;萼绿色,被星状柔毛,5裂;花瓣5,黄色,阔倒卵形,先端钝而微凹,基部连合,与雄蕊筒合生;雄蕊多数,花丝合生成管状,无毛,有稀疏的腺状乳头突起;心皮8~10,围绕中轴成环状,平滑或稍有皱纹,长约2.5毫米,包藏于萼内。蒴果近盘状,直径6~7毫米,成熟时心皮与中轴分离,顶部具2芒。花期11~12月。

生于丘陵地、山坡、海滨、水沟边或路旁。

分布状况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贵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本植物的根(黄花母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

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长短不一,幼枝被星状柔毛,老枝无毛,有网眼状纹理。叶多破碎,卷缩,完整的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叶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被星状柔毛。花生于叶腋,黄色。气微香,味淡。以干燥、无泥砂者为佳。

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

性味

* 1 《广东中药》:甘,淡

* 2《广西中药志》:味微酸涩,性凉,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肺、大小肠诸经。"

功用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排脓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痢疾,肠炎,黄疸,痔血,吐血,痈疽疔疮

* 1《泉州本草》:"清热散瘀凉血止血,治肠痔痼疾,下血。"

* 2《广西中药志》:"清凉拔毒消肿排脓。叶:敷疔疮,疮疖。"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3两)。外用:捣敷。 [3]

选方

# 治痔疮肿毒,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黄花母鲜叶捣烂外敷患处。(《文山中草药》) # 治关节筋骨痛风:干黄花母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 治劳力过度吐血:鲜黄花母全草二两。合猪瘦肉炖服。(《泉州本草》) # 治外伤出血:黄花稔头适量,捣敷创口。(《闽东本草》) # 治湿疹:黄花稔加水炖服。(《闽东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