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挖耳草(狸藻科、狸藻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挖耳草(狸藻科、狸藻属植物))
是狸藻科、狸藻属陆生小草本植物。叶器生于匍匐枝上,狭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形,膜质,无毛,具1脉。捕虫囊生于叶器及匍匐枝上,球形,侧扁,具柄;花序直立,中部以上具1-16朵疏离的花;花萼2裂达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宽卵形,顶端钝,基部下延。花冠黄色;上唇狭长圆形或长卵形,顶端圆形,下唇近圆形,顶端圆形或具2-3浅圆齿,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钻形,与下唇成锐角或钝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近伸直,上部略膨大;雌蕊无毛;花柱短而显著;柱头下唇近圆形,反曲,上唇较短,钝形。蒴果宽椭圆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质。种子多数,卵球形或长球形。花果期6-12月。
挖耳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北部。生于海拔40-1350米的沼泽地、稻田或沟边湿地。
目录
挖耳草(学名:Utricularia bifida L.)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挖耳草
- 拉丁学名:Utricularia bifida L.
- 别 名:割鸡芒、金耳挖、耳挖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狸藻科
- 亚 科:狸藻亚科
- 属 :狸藻属
- 种 :挖耳草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态特征
陆生小草本。假根少数,丝状,基部增厚,具多数长0.5-1毫米的乳头状分枝。匍匐枝少数,丝状,具分枝。叶器生于匍匐枝上,于开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狭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形,长7-30毫米,宽1-4毫米,膜质,无毛,具1脉。捕虫囊生于叶器及匍匐枝上,球形,侧扁,长0.6-1毫米,具柄;口基生,上唇具2条钻形附属物,下唇钝形,无附属物。
花序直立,长2-40厘米,中部以上具1-16朵疏离的花;花序梗圆柱状,粗0.3-1毫米,上部光滑,下部具细小的腺体,具1-5鳞片;苞片与鳞片相似,基部着生,宽卵状长圆形,顶端钝,长约1毫米;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花梗长2-5毫米,丝状,具翅,于花期直立,花后伸长并下弯。花萼2裂达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宽卵形,顶端钝,基部下延,花期长3-4毫米,果期增大,长5-6毫米,无毛。花冠黄色,长6-10毫米,外面无毛;上唇狭长圆形或长卵形,顶端圆形,长3-4.5毫米,宽2-3毫米,下唇近圆形,长4-4.5毫米,宽3.5-4毫米,顶端圆形或具2-3浅圆齿,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钻形,长3-5毫米,与下唇成锐角或钝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近伸直,上部略膨大;药室于顶端汇合。雌蕊无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显著;柱头下唇近圆形,反曲,上唇较短,钝形。蒴果宽椭圆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质,长2.5-3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卵球形或长球形,长0.4-0.6毫米;种皮无毛,具网状突起,网格纵向延长,多少扭曲。
近种区别
挖耳草与缠绕挖耳草(Utricularia scandens)相近,但缠绕挖耳草捕虫囊下唇具短柄状附属物;花序缠绕,中部以上具3-8朵疏离的花;果柄直立。
育殖技术
选地准备
在3-4月,选择种背阳的植地,将养殖地方深挖20-30厘米,养殖地周围进行围坝,围坝周围夯实处理;每亩按照15-20kg的比例施加基肥,所述基肥包括:按照重量份计,将木炭5-6份、稻壳7-8份、蚯蚓粪12-16份、菜籽沤肥10-13份、鸡粪12-13份、过磷酸钙2-4份、硫酸钾3-6份、尿素3-5份、水溶氨基酸液10-13份、氨基酸5-7份、营养土40-60份、塘泥30-40份,上述原料均匀混合后入养殖地,再加入养殖水(养殖地一半深度),并且进行围坝的加固,同时每3天添加养殖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以第一次加养殖水量为准。
选种播种
在5-6月,选取种植饱满的挖耳草种子,用纸巾催芽法:在23-25℃水温浸泡种子,并保持水温浸泡24-48小时,待挖耳草种子长出苗后,用高锰酸钾1:20混合纯净水进行种子表面的喷洒消毒。消毒后的挖耳草幼苗播种在养殖地中,土地深翻达到10-15厘米;深翻后每亩地划分成多条沟垄,沟垄的宽度为10-20厘米,沟垄中按照每平方米播种挖耳草幼苗,每棵幼苗间隔5-9厘米,播种深度在3-5厘米,播种后用养殖水缓灌。
播后管理
幼苗期:挖耳草种植4-5天,每天进行人工检查;检查倒苗、死苗进行补种和扶持。
生长期:挖耳草种植15-18天,每隔7-8天的清晨点浇水一次,每15-20天施肥一次。 [1]
主要价值
挖耳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疮疖肿毒、乳腺炎、腮腺炎、带状疱疹、毒蛇咬伤、中耳炎。
《中药大辞典》:挖耳草
拼音注音:Wā ěr Cǎo
别名:芸香草、毛叶草(《滇南本草》),野烟叶、野思草(《草木便方》),野烟(《分类草药性》),倒提壶(《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挖耳(《四川中药志》),野葵花、六氏草、毛叶芸香草、野朝阳柄(《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夏季初开花时拔取全株,除去老茎及根,切成小段,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及森林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产于云南、四川等地。
出处:《滇南本草》
原形态
越年生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多分枝。全株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基出叶阔大,花时脱落;下部叶篦状长椭圆形,长9~25厘米,宽4~6厘米,锐或钝尖,边缘具小锯齿或浅波状,叶基急狭,下延至柄,两面被有白毛,质薄;上部叶小形,广披针形,边缘浅齿,尖头,基部狭楔形,具短柄。头状花序顶生,初直立,开花时下垂,直径15毫米;苞叶多数,线状披针形,大小不一,长2~5厘米;总苞片淡绿色,多列,长7~8毫米,外片叶状,内片狭长椭圆形,钝尖,干膜质状;个花黄色,全为管状花;边缘花雌性,多列,花冠3~5齿裂,结实;中部花两性,结实,管稍粗大,花冠4~5裂,药基部箭形,花柱线形,稍扁平,圆头。瘦果线形,长4.5~5毫米,上有条纹,无冠毛。花期秋季。 本植物的根(挖耳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 干燥全草,茎具细纵纹,表面绿色或黑棕色,被有白色茸毛;折断面粗糙,皮部纤维性强,髓部疏松,最外一层表皮易剥离。叶多破碎不全,两面均被茸毛。头状花着生于分枝的顶端,花梗向下弯曲,近倒悬状,花梗上附有叶片。有香气。以新鲜、色绿、无老茎者为佳。
性味: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②《云南中草药》:"甘,寒。"
注意 《滇南本草》:"慢惊不宜服此药。"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痄腮,风火牙痛,痈肿疮毒。
①《滇南本草》:"泻诸经实热、客热,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痄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
②《草木便方》:"解热毒,涂无名肿毒,风寒湿痹肿痛。"
③《四川中药志》:"能发汗,治疟疾及喉痹。作外用可洗一切黄水疮、疥疮、脓泡疮及痔疮。"
④《云南中草药》:"治小儿肺炎,泌尿道感染。疮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捣汁涂。 [2]
复方
* ①治伤风头疼发热:芸香草一钱,苏叶一分,白芷三分,川芎一钱。姜皮为引,煎汤服。
* ②治小儿外乳蛾,乍腮红肿疼痛,热核:芸香草二钱,白头翁二钱,亦芍二钱。水煎点酒服。
* ③治阳明实火,牙根肿痛,风火虫牙:芸香草三钱,花椒十五粒。煎汤频频漱口,或点酒服,或噙牙上。
* ④治痈疽红肿,有脓者溃,无脓者散:芸香草不拘多少,煎水点水酒服。
* ⑤治小儿急惊,角弓反张,发搐,手足蹬摇:芸香草水煎,点水酒服;或加朱砂一分,蚯蚓二条,点水酒服。(①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 ⑥治阴疟:挖耳草、野棉花头、鱼鳅串。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