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山慈菇(兰科、杜鹃兰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慈菇
图片来自 日本物语

开花的种类——山慈菇(兰科、杜鹃兰属植物)

山慈姑,中药名。为兰科杜鹃兰属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 Don) Makino或独蒜兰属植物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的假鳞茎。植物杜鹃兰,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植物独蒜兰,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山慈姑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山慈菇
图片来自 中药禁忌网
  • 目:微子目
  • 科:兰科
  • 属:杜鹃兰属、独蒜兰属
  • 种:杜鹃兰、独蒜兰
  • 采收时间:夏、秋季
  • 毒 性:小毒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别名

金灯花《本草拾遗》,鹿蹄草《经验方》,山茨菇《百一选方》,慈姑《乾坤秘韫》,山慈姑《纲目》,毛慈姑《药材资料汇编》,泥冰子《中药材手册》,算盘七、人头七、太白及、水球子、泥宾子《全国中草药汇编》,采配兰《浙江药用植物志》

形态特征

1、杜鹃兰,陆生植物。假鳞茎聚生,近球形,粗1-3厘米。顶生1叶,很少具2叶;叶片椭圆形,长达45厘米,宽4-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为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顶端,直立,粗壮,通常高出叶外,疏生2枚筒状鞘;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偏向一侧,紫红色;花苞片狭披针形,等长于或短于花梗(连子房);花被片呈筒状,先端略开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针形,长3.5厘米左右,中上部宽约4毫米,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与萼片近等长,基部浅囊状,两侧边缘略向上反折,前端扩大并为3裂,侧裂片狭小,中裂片长圆形,基部具1个紧贴或多少分离的附属物;合蕊柱纤细,略短于萼片。花期6-8月。

2、独蒜兰,陆生植物,高15-25厘米。假鳞茎狭卵形或长颈瓶状,长1-2厘米,顶生1枚叶,叶落后有1杯状齿环。叶和花同时出现,椭圆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2-5厘米,先端稍钝或渐尖,基部收狭成柄,抱花葶。花葶顶生1朵花。花苞片长圆形,近急尖,等于或长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红色;萼片直立,狭披针形,长达4厘米,宽5-7毫米,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几乎不凹缺,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内面有3-5条波状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长环境

  • 1、杜鹃兰,生于山沟阴湿处。
  • 2、独蒜兰,生于海拔630-3000米的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入药部位:假鳞茎。

性味:味甘、微辛,性寒。

归经:入肝、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咽痛喉痹,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

1、治痈疽疔肿、恶疮及黄疸: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秘韫》)

2、治疮疖肿毒,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独蒜兰)假鳞茎9-15g。水煎服。外用以适量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3、治背痈:(独蒜兰)鲜假球茎、细叶石仙桃鲜假球茎各3-4个,嚼服,每日1次;另取上药适量,捣烂外敷患处,外贴菜叶或其他鲜叶,再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指头炎、疖肿:(独蒜兰)假球茎9-15g。水煎,连渣服;另取假球茎适量,加烧酒或醋捣烂,外敷局部。(《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

使用注意

正虚体弱者慎服。

现代应用

1、治疗肝硬化。

2、治疗食管贲门癌梗阻。

3、治疗宫颈癌。

炮制

一、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蒸后,晾至半干,再晒干。

二、炮制方法: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档,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或用时捣碎。

鉴别

一、药材性状:

  • 1、杜鹃兰,假鳞茎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顶端渐突起,具叶柄痕,有时旁近有花葶痕,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纵沟纹,膨大部分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的具鳞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维管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略呈粉性(加工品表面及断面呈黄白色,角质)。气微,味淡,带粘性。
  • 2、独蒜兰,假鳞茎与杜鹃兰类似,但不及杜鹃兰饱满,呈圆锥形或不规则瓶颈状团块,长1.5-2.5cm,直径1-2cm,上部渐突起,顶端断头处呈盘状,下部膨大且圆平,近基部凹入;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木去皮),较光滑,有皱纹,膨大部无环节,环节1-2条位于基部凹入处。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气微,味淡,微苦,稍有粘性。

二、饮片性状:为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棕色,具细皱纹,可见叶基、须根痕及环节。切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角质样半透明,有众多筋脉纹及筋脉小点。质坚。气微,味淡,嚼之带粘性。 [1]

相关论述

1、《本草从新》:“山慈姑根类慈姑、小蒜,去毛壳(有毛壳包裹者真,故今人俱称为毛姑)。”

2、《三农纪》:“植艺:冬时折取嫩芽种田间,来年四月移植。泡制:冬采其根,发灰汤煮熟,去皮,乃不麻唇刺喉。可制粉霜。”

附注:除独蒜兰外,尚有同科同属植物云南独蒜兰Pleioneyunnanensis(Rolfe)Rolfe[CoelogyneyunnanensisRolfe;PleionechiwuanaTangetWang]又名:冰球子(四川、贵州)、糯白芨独叶白芨(云南),其假鳞茎作山慈菇药用,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山慈姑的营养价值

山慈菇是一种水植物,它的果实为黄白色青白色球茎,顶端有肥大的顶芽,外形有点像马蹄呈长长的圆形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C胰蛋白酶多种营养成份

山慈姑的做法

拔丝山慈姑

主料:山慈姑400克

辅料:芝麻10克,鸡蛋清80克

调料:白砂糖100克,植物油40克,淀粉(豌豆)20克

做法:

(1)山慈姑去皮,切块。

(2)鸡蛋清放入适量干淀粉和水做糊,将山慈姑放入糊中挂芡,再逐块蘸上干淀粉后待用。

(3)将山慈姑块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油锅仍用小火保温。

(4)另一净锅内加少量油、白糖及清水,用文火熬至糖水将要拔出丝时,迅速把山慈姑再投入原保温油锅内复炸,随即用漏勺捞起,倒入熬糖水的锅内,迅速翻拌,边翻拌边均匀地撒上芝麻,即可装入涂过油的盘子内。

养生功效:拔丝山慈姑具有养阴润肺,清热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咳咯血、潮热盗汗。

山慈姑会中毒吗?

光慈菇毒性较强,过量可引起中毒,平时食用时要注意用量 [2]

山慈姑的食用禁忌

*1、身体虚弱者慎用山慈菇。

* 2、丽江山慈菇,光慈菇毒性较强,过量可引起中毒,大量久服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多发性神经炎、白细胞减少等。

《中国药典》:山慈菇

拼音注音:Shān Cí Gu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 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性状 毛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贮藏:置干燥处。

炮制:除去杂质,水浸约1小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冼净干燥,用时捣碎。

鉴别:本品横切面;毛慈菇 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冰球子:表皮细胞切向延长,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偶有两半月形。 [3]

归经:归肝、脾经。

性味:甘、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摘录 《中国药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山慈菇(兰科、杜鹃兰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山慈菇的主要作用是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