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四川牡丹 (毛茛科 芍药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四川牡丹 (毛茛科 芍药属植物))

四川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 szechuanica)

别名是木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落叶灌木,高45~160厘米,树皮灰黑色。生长于海拔2,400至3,1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河边草地以及丛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牡丹花是花中之王。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四川牡丹
  • 外 文 名:Sichuan peony
  • 拉丁学名:Paeonia szechuanica
  • 别 名:木芍药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毛茛目
  • 科 :毛茛
  • 属  :芍药属
  • 种  :四川牡丹
  • 海拔下上限:2600~3100(米)
  •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
  •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

植物学史

四川牡丹栽培始于唐代,多分布在成都、彭州(古称天彭)、峨眉山等地,尤以彭州为盛。成都牡丹始于五代。据《蜀总记》载:前蜀宫廷种植牡丹,后蜀至孟昶也引种了许多牡丹“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蜀平(宋统一全国后),花散落民间。”

南宋期间

南宋成都附近的天彭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种植始自唐代,杜甫曾有《天彭看牡丹阻水》诗。北宋后期,天彭牡丹已有较大发展。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崇宁中(1102~1106)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1119~1125)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彭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近岁尤贱川花,卖不复售”。陆游还记述了天彭赏花时的盛况:“天彭号小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帘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可见南宋时蜀人喜爱牡丹、花时狂欢的情景不亚于洛阳。《陆谱》记述了洛阳以外的蜀花34种。

随着天彭牡丹逐渐扩散种植,距天彭(今彭州市)西北32里的丹景山亦以盛产牡丹而得名,成为川西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天彭牡丹兴盛的原因有三:

* 一是“土人种莳得法”;

* 二是后蜀灭亡后,散落民间的优良牡丹品种汇集于天彭;

* 三是彭人多从洛阳购入新品种。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天府之国千里为墟,兵燹之驱除,顿易繁华为草昧”,天彭牡丹由此衰落。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文明”建设如强劲的东风,给天彭牡丹带来了复苏的生机,至1980年,种植面积已达12公顷。1985年3月18日,原彭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牡丹为彭县“县花”,每年4月10日左右花开时节举办牡丹花会。首届牡丹花会是1986年。1994年3月,撤县改彭州市,牡丹遂为彭州市市花,牡丹花会照常举办。

峨眉山牡丹引自天彭。徐式文《蜀地牡丹考》(1993年)载:明末清初,天彭牡丹“多分散于青城寺观、嘉州寺观、灌县、温江、崇庆、新都、绵竹,特别是成都园林与附近花圃”,其中“嘉州寺观”即乐山峨眉山区的各寺院道观。峨眉山牡丹多集中种植于万年寺。这里的牡丹有些品种一年中常出现两次开花,第一次为谷雨前后,第二次为冬季。 据《峨眉文史》(第12集,1996年)载:“1979年冬天,万年寺花园中早已百卉凋零,牡丹花树也枯枝光杆。然而,就在那枯枝上悄悄地绽出了花蕾,继而在那飘飘洒洒的白雪中与娇艳的红梅媲美,斗雪怒放,真可谓奇观。”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在海拔1000米的万年寺,有两株牡丹迎风斗雪,鲜花怒放。”1982年1月24日《文汇报》报道:“万年寺已连续三年出现‘牡丹冬开’现象。冬开的牡丹是400株牡丹中的名贵品种‘七蕊牡丹’。”

形态特征

灌木,各部均无毛。茎高0.7~1.5米,树皮灰黑色,片状脱落,分枝圆柱形,基部具宿存的鳞片。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0~1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3.2~4.5厘米,宽1.2~2厘米,3裂达中部或近全裂,裂片再3浅裂,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3.5厘米,宽1.2~2厘米,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1.5厘米;叶柄长3.5~8厘米。花单生枝顶,直径10~15厘米;苞片3~5,大小不等,线状披针形;萼片3~5,倒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绿色,顶端骤尖。

花瓣9~12,玫瑰色、红色,倒卵形,长3.5~7厘米,宽3.5~5厘米,顶端呈不规则波状或凹缺;雄蕊长约1.2厘米,花丝白色,花药黄色,长6-8毫米;花盘革质,杯状,包住心皮1/2~2/3,顶端裂片三角状;心皮4(~6),锥形,花柱很短,柱头扁,反卷。果未见。花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 四川牡丹与牡丹亲缘关系很近,但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叶裂片较小,两面无毛,花盘包住心皮1/2~2/3,心皮无毛等,与后者易于区别。

主要价值

观赏: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为墨紫色、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雪青色、绿色等八大色系,按照花期又分为早花、中花、晚花类,依花的结构分为单花、台阁两类,又有单瓣、重瓣、千叶之异。牡丹栽培和研究愈来愈兴旺,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产有五百余种,着名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梨花雪、金轮黄、冰凌罩红石、瑶池春、掌花案、首案红、葛巾紫、蓝田玉、乌龙卧墨池、豆绿等等。清程先贞咏“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平调,杨妃砚滴干”,足见此时已有色与暗夜无异的黑牡丹品种出现,而江苏盐城便仓产的枯枝牡丹,竟然“奇在一放十二瓣,如果是闰年,就一定是十三瓣,而且枝干枯黄……一离开便仓,花即变种”。中国菏泽、洛阳均以牡丹为市花,菏泽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及洛阳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植物园,每年于4月15至25日举行牡丹花会。兰州、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均有牡丹景观。此外,牡丹的形象还被广泛用于传统艺术,如刺绣、绘画、印花、雕刻中。

食用: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笺》载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谱》谓:“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国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鲜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还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药用:栽培者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以根皮入药,称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李时珍谓:“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还认为野生单瓣者入药为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药用。 [3] 丹皮以安徽、四川产量大,安徽铜陵凤凰山为牡丹皮之乡,所产丹皮质最佳,习称凤丹。丹皮以皮厚、肉质、断面色白、粉性足、香气浓、亮星多者为佳。药材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1—4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亮星,牡丹酚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饮片为淡粉红色弯月状或环状薄片。[12]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等证。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应用时应注意,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黄芪苷,除观赏外还可入药,用于调经活血。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1]

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市花:牡丹是中国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至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四川牡丹d的花语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四川牡丹之乡:号称中国第一丹景,曾与洛阳齐名却鲜为人知

牡丹在咱们国家来说是非常特别的花,因为早在古时候它就被评为是咱们国家独一无二的“国花”。不论是其艳丽大气的美丽,还是历朝历代寄托在其身上的文化瑰宝,都让牡丹在人们心里有一份独特的位置。而今天的主角就是四川一座著名的牡丹之乡,号称其丹景是中国第一,其名字就是以此命名的,它就是丹景山。

向来被誉为是天姿国色的天彭牡丹就是从这里所发源的,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的时候,这里的花景几乎没有哪里可以超越,所以也与洛阳齐名。虽然如今这里并没有那么为人们所熟知,但其丹景依旧很有代表性,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古老和稀有的花种,甚至难得。

除了牡丹之外,丹景山与其周遭的物产还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像水稻风主要农作物年年丰收。而其干果、动物养殖也非常不错,甚至如今还被开发成了景点。在当地还有着很多关于丹景山的传说,尤其是在三国时期的关于张飞营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而丹景山本身也是颇具特色的,山势奇特,还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关口,所以留下了很多古时候哆嗦建造的人文古迹,现在也都成为景点让人们能够观赏。虽然高度不高,但这座山脉山峦迭翠,风光秀丽无比,是一块有名的风水宝地,在今年年初其景区级别就晋升了,还是非常不错的。

佛山古寺是坐落于这里的佛教名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香火不断,不少高僧都在这些寺庙中修行过,其风水非常之好,被人们誉为是有灵气的地方。如今的古寺又被重新的规划过,规模相较之前大了很多,但依旧保留着浓浓的古韵,供奉着上百尊的佛像、菩萨像,还都是由汉白玉打造,极为珍贵。还有金华寺、净水寺等都是有名的佛寺。 [2] 来到丹景山,当然一定要看看这里的牡丹盛景了。尤其是岛花季旺盛时,其牡丹园中的花形态各异,组合在一起远看宛若一副让人惊艳的国画。而走近细看又能看到众多不同品种的牡丹,但无一例外都大气而灿烂。除了牡丹园,其境内还有着专门的杜鹃园、丹霞园等,都非常具有美感。

尤其是在4月份牡丹齐放时候,也是这里最为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还有着丰富热闹的游园会、歌舞会、甚至还有擂台赛等等吸引大家的兴趣,也让行程更加的丰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乘此时间去这里看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