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什么是竹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什么是竹花?)

什么是竹花?

竹花,即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多种植物的花。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竹花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竹花
  • 拉丁学名: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 别 称:竹黄、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
  • 界 :真菌界
  • 亚 门:子囊菌亚门
  • 纲 :核菌纲
  • 目 :肉座菌目
  • 科 :肉座菌科
  • 属 :竹黄属
  • 分布区域:分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形态特征

子座小,长1-4.5cm ,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Fargesia FI′anch)和短穗竹属旧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illosum)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主要价值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 【药 材 名】竹花
  • 【拉丁名】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 【科目来源】菌类植物药肉座菌科
  • 【药用部位】真菌竹黄的子座。
  • 【性味归经】辛,平入肺、肝经。
  • 【功效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 【功效主治】镇咳化痰,理气止痛,镇惊。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
  • 【用药忌宜】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 【资源分布】分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 【功效分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 【其他名称】又名竹黄、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化学成分

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HA)、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e B,HB)。

相关记载

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竹子开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属于竹子结籽繁殖的一个过程。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竹生花,其年便枯。”的记载。晋代戴凯所著的《竹谱》中记述着:“药必六十,复亦六年。”其注解是:“竹六十年亦易根,易根辄结实而枯死。”不过,竹子主要是进行无性繁殖的,每年春季从地下的竹鞭上长出笋来,然后发育成新竹。竹鞭不是它的根,而是地下茎。地下茎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单轴型的地下茎能继续生长,芽着生于两侧,侧芽发育成笋;合轴型的顶芽发育成笋,侧芽产生新的地下茎,相连形成合轴,地下茎产生竹秆密集成丛,大熊猫喜欢吃的愉竹和华桔竹,就属于这一类;此外还有一种复轴型,是上述两种的混合型。 [1] 竹子的有性生殖则像其他有花植物一样,先开花,后结籽,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竹子开花的周期,也因竹子种类不同有三种类型:少数竹子可以年年开花,开花后竹秆并不死亡,仍然可以抽鞭长笋;大部分竹子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只开一次花,而且有一定周期,从40到80年不等,开花后杆叶枯黄,成片死去,地下茎也逐渐变黑,失去萌发力,结成的种籽即所谓竹米,下种后萌发生长,才能长成新竹,箭竹和华桔竹就属于这个类型;还有一种类型是不定期零星开花,开花后,竹林并不死去,例如慈竹就是其中的一种。

华桔竹、大箭竹等都属于定期成片开花的一类。这类竹子开花的间隔时间很长,一般为50一60年:还有的甚至要近百年才开一次花。但是,不论哪一年长出的竹竿,只要竹鞭的年龄相同或相近,那么开花的时间就大体相同。即使生态环境差别很大,如阳坡、阴坡,陡坡、缓坡,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海拔高度,都能同时开花。

竹花泡水的功效与作用

竹花是寄生在竹子上一种特殊存在,它多是不规则的颗粒状物质,有自然的竹子香气,人们收集它以后晒干能入药也能当保健食材工人们泡水喝,它能为人体补充丰富营养,并能清热解毒,也能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发生,下面是对竹花泡水和功效与作用的具体介绍,能让大家对竹花有更全面的了解。

1、预防上火

平时人们多用竹花泡水喝,能预防上火症状出现,因为它是一种性质寒凉的保健食材,能清理身体内的热毒,并能抑制人体对热度的吸收,对人类经常出现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以及口腔异味等症都有特别明显的预防作用。

2、消炎杀菌

竹花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中药材,它既能为人体补充丰富营养,又含有多种天然药用成分,能消灭人体内的敏感菌致病菌,特别是它含有的生物碱酚类物质能抑制人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弧形,并能防止这些病菌对人体细胞产生破坏,那让人体自身抗炎抗病毒能力明显增强

3、补中益气

竹花泡水喝还能补中益气缓解体虚,这种保健食材中含有多种,丰富氨基酸和天然多糖还含有一些活性成分,人们在用它泡水喝以后,能把它含有的这些有效营养尽快吸收,可满足人体正常代谢的需要,而且能让人类体质虚弱的症状很快好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它泡水喝,能有效增强人类身体素质。 [2]

4、美容养颜

竹花泡水喝还能滋养细嫩肌肤,提高皮肤抗氧化能力,它具有很明显的美容作用,特别是那些爱美的女人,经常用它泡水喝能淡化皮肤表面的色斑,并能防止皱纹生成,能让女人的皮肤变得越来越好。竹花泡水喝还能清理人体内的毒素,可防止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细胞产生伤害,这也是它能美容的重要因素。

竹花泡酒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竹花是一种中药材,它是寄生在竹子上的菌类植物,人们把它采集以后晒干能入药,而入药以后的竹花则能用来泡酒喝,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竹花泡酒以后的功效与作用,同时也会让大家了解竹花泡酒的禁忌有哪些。

1、消肿止痛

消肿止痛是竹花泡酒的重要作用,它能加快人体内血液循环,并能消肿止痛,平时人们因外伤导致皮肤表面出现红肿,疼痛时刻用它泡出的药酒外敷患处,能让肿痛症状消失,另外人们出现关节肿痛时及时用竹花泡酒喝也能让症状减轻。

2、祛风除湿

竹花泡酒能祛风除湿,它能消灭人体内的风湿因子,并能防止湿毒对人体产生伤害,对人类经常出现的风湿性关节炎有特别好的预防和缓解作用,人们因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关节肿胀时,可把它泡出的药酒涂抹并按摩患处,能让疼痛症状减轻,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直接服用它泡出的药酒,则能预防风湿骨痛出现。

3、消炎杀菌

消炎杀菌也是竹花泡酒的重要作用,竹花和白酒中都含有大量的药用成分,而且能消灭人体内的多种致病菌,能防止人体内炎症滋生,经常用它泡酒,可能让人体自身抗炎,抗病毒能力明显增强,也能防止肠炎,胃炎,气管炎等多种炎症出现,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3]

竹花泡酒的禁忌

竹花泡酒能让人体吸收丰富的营养,也能保健身体预防疾病,但它在泡酒时也有一些禁忌,这种中药适合不吃药就不要盲目把它与其他中药材搭配在一起,泡着药酒,另外它泡好以后的药酒,还禁止过量服用,不然也会加重人体负担。

上面对竹花泡酒的功效与作用做了详细介绍,能让大家对竹花泡酒的功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掌握这些知识以后,很多人都会想用竹花泡酒喝,但用它泡酒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禁忌,以免泡酒服用后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竹花《中药材之家》

竹花是一种中药,它的主要功效就是镇咳化痰、理气止痛、镇惊。在临床上,可以应用竹花来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筋骨酸痛等。竹花作为一种中药,它本身不是竹子的花,而是寄生在竹子上面的一种真菌,又叫做竹黄或者叫做天竹花、淡竹花,这种真菌开花就意味着竹子的死亡。在临床应用竹花的过程中,有一些禁忌,比如灰指甲、鹅掌风这样的皮肤病患者,不能应用足花进行治疗。竹花作为一种比较少有的中药,临床应用不是很广泛,但是它的相关镇痛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虚寒胃疼、 祛风除湿,活血舒经,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止咳,牙痛。   用法用量 2~5钱。 验方 1.风湿痹病、四肢麻木: 竹黄60g,用白酒50度以上250ml浸泡24小时后服用,每晚服一次,约50ml,或用药酒外擦。 2.小儿百日咳: 竹黄6-9克,水煎服。 3.胃痛:竹花3钱,南五味子根5钱,天台乌药5钱水煎服。 4.牙痛:竹花一两泡50度白酒泡备用。 5.竹花、野百合、七叶胆、疔疮草、竹叶地丁等治疗癌症方面有特效。 注意 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竹花”其实不是花,是长在野生苦竹上的一种菌球,潮湿时为淡红色,干了以后呈白色,形似花,故称苦竹花。苦竹花是一种天然的中草药材,可治疗疾病。 [4]

主治应用

  • (1)、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筋骨酸痛,四肢麻木,腰背劳损,贫血头痛,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将竹黄30至46克浸泡于一斤50度白酒内,七日后服用,每晚睡前各服9克。
  • (2)、治咳嗽多痰型气管炎。竹黄30克加蜂蜜60克浸于一斤50度白酒内,24小时以后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服9克。
  • (3)、治体表局部疼痛及风寒疼痛,以酒浸过的竹黄药渣涂擦痛处,至皮肤发热为度(配合口服竹黄酒)、每日数次。
  • (4)、治寒火牙痛,咬住以酒浸过的竹黄药渣,一般在一分种之内牙痛消失。
  • (5)、治湿寒胃疼,以竹黄50克浸于一斤50度白酒内,二十四小时后即可服用,每次用9克,日服三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