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叶壁藤 (葡萄科 地锦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叶壁藤 (葡萄科 地锦属植物))

五叶壁藤 (葡萄科 地锦属植物)

五叶壁藤,中药名。为葡萄科地锦属植物绿爬山虎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的根、茎或叶。植物绿爬山虎,分布于我国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散瘀通络,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麻木,跌打瘀肿,骨折,痈肿,毒蛇咬伤。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五叶壁藤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鼠李目
  • 科 :葡萄科
  • 属 :地锦属
  • 种 :绿爬山虎
  • 毒 性:无毒《湖南药物志》
  • 贮 藏: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
  • 采收时间:秋冬季采根及茎,夏秋季采叶。
  • 分布区域:我国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形态特性

绿爬山虎,别名绿叶地锦,为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或有显著纵棱,嫩时被短柔毛,以后脱落无毛。卷须总状5~10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块状,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长椭圆形或倒卵披针形,长2~12厘米,宽1~5厘米,最宽处在近中部或中部以上,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上半部有5~12个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显著呈泡状隆起,下面浅绿色,在脉上被短柔毛;侧脉4~9对,网脉上面不明显,下面微突起;叶柄长2~6厘米,被短柔毛,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

多歧聚伞花序圆锥状,长6~15厘米,中轴明显,假顶生,花序中常有退化小叶;花序梗长0.5~4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或微呈倒卵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椭圆形,高1.6~2.6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1.4~2.4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1.4~2.4毫米,下部略宽,花药长椭圆形,长1.6~2.6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近球形,花柱明显,基部略粗,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球形,直径0.6~0.8厘米,有种子1~4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种脐在背面不明显,种脊呈沟状从近中部达种子上部1/3处,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向上斜展达种子顶端。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攀援树上或崖石壁上,海拔140~1100米。

别名

大绿藤(《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五爪龙、山里七、爬墙风、五爪风、藤五加(《湖南药物志》),青龙藤、五爪金龙、五盘藤(《浙江药用植物志》)。

入药部位:植物绿爬山虎的根、茎或叶。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麻木跌打瘀肿骨折痈肿毒蛇咬伤

炮制:采集加工秋冬季采根及茎,洗净,切片或段,鲜用或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倍量;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研末调敷。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痛,五叶壁藤60g,牵牛风30g。水煎,对白酒服。(《湖南药物志》)

2、治下肢慢性溃疡,青龙藤叶适量。研细粉调凡士林外敷。(《浙江药用植物志》) [1]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祛湿通经络。”

2、《全国中草药汇编》:“舒筋活络,消肿散瘀,接骨。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四肢痹痛。”

3、《浙江药用植物志》:“祛风湿,消肿解毒。主治关节风痛,毒蛇咬伤,疖肿,下肢慢性溃疡。”

五叶壁藤《中药材》

拼音:Wǔ Yè Bì Ténɡ

别名:大绿藤、五爪龙、山里七、爬墙风、五爪风、藤五加、青龙藤、五爪金龙、五盘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绿爬山虎的根、茎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根及茎,洗净,切片或段,鲜用或晒干。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绿爬山虎 落叶攀援木质藤本。茎粗壮;卷须与叶对生,常有5-8条细长分枝,有时多达11条,末端吸盘常为黑色肥厚的弯钩。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或大部分有稀疏粗锯齿,鲜黄绿色,下面无毛或脉上有短毛。花两性,聚伞花序常在枝梢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小,黄绿色;萼片、花瓣、雄蕊各为5;花萼细小,盘状;花瓣展开;雄蕊与花瓣对生;花盘与子房结合;子房2室,花柱肥厚,圆柱形。浆果蓝黑色。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攀援于墙壁、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通络;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四肢麻木;跌打瘀肿;骨折;痈肿;毒蛇咬伤 [2]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倍量;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