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齒龍科
簡介
棱齒龍科恐龍的牙齒並不全都是均一一致的,有5顆稍微彎曲的簡單的前上頜齒,10顆或11顆側扁的上頜齒,其齒冠前後加寬,兩邊有邊緣小齒;它們的下頜有大約13-14顆牙齒,前3-4顆牙齒比較簡單,呈圓錐狀,其它牙齒的齒冠內外扁,與上頜齒一樣具有邊緣小齒。這樣的牙齒形式被叫做異齒型的齒式
習性特徵
棱齒龍科上頜牙齒齒冠的頰面釉質化很強烈,有小的豎直棱;大多數下頜牙齒卻是舌面釉質較厚,而且有明顯的中棱和幾條較弱的次級棱。這些棱的存在大概正是「棱齒龍」[1]之名的由來。這樣的牙齒磨蝕面平而傾斜,明顯地顯示了結實的耐磨性。同時,棱齒龍牙齒上具有雙磨蝕面,顯示其上下頜的運動是垂向的。此外,棱齒龍還具有一般鳥腳類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上牙齒冠向內彎曲,而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
特瑙特龍屬是棱齒龍科中體形最大的一屬,其上下牙齒齒冠結實而寬大,具有釉質的上牙頰面有5-6條幾乎等長的棱,下頜牙齒齒冠的舌面具有釉質,有一條非常突出的初級棱,初級棱的兩邊發育有小的附屬棱。
干龍屬也是棱齒龍科的一個代表,其上頜牙齒齒冠的頰面具有厚的釉質層,發育有明顯的初級棱,通常非對稱地分布在牙齒的表面;初級棱兩邊還發育有2-4條次級棱,次級棱指向並逐漸消失於齒冠邊緣發育的小齒中。
演化關係
棱齒龍科是自然演化支(單系群)的假設,早在90年代中後期就已逐漸淘汰。以下棱齒龍類演化樹,取自於Clint A. Boyd等人的2009年研究,支持了棱齒龍類並系群的假設。這個演化樹並沒有寫入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等分類單元,僅包含腱龍等原始禽龍類。傳統上的棱齒龍類的範圍,大致從靈龍、何信祿龍到棱齒龍、加斯帕里尼龍之間。
以下列表是根據大衛·諾曼(David Norman)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 以下屬為經常被列為棱齒龍類的有效屬:
靈龍Agilisaurus
何信祿龍Hexinlusaurus(過去是多齒靈龍A. multidens)
厚頰龍Bugenasaura(被認為是奇異龍的次異名)
加斯帕里尼龍Gasparinisaura
棱齒龍Hypsilophodon
韓國龍Koreanosaurus
奔山龍Orodromeus
奧斯尼爾洛龍Othnielosaurus
帕克氏龍Parksosaurus
奇異龍Thescelosaurus
西風龍Zephyrosaurus
以下屬皆為有效屬,但未分類的屬:
阿納拜斯龍Anabiseti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tlascopcosaurus
德林克龍Drinker
五彩灣工部龍"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真工部龍"Eugongbusaurus")
閃電獸龍Fulgurotherium
熱河龍Jeholosaurus
雷利諾龍Leaellynasaura
南方棱齒龍Notohypsilophodon
快達龍Qantassaurus
鹽都龍Yandusaurus
"Proctor Lake hypsilophodont"
數個其他屬了解不多,或是並不一定屬於本科:化石龍Laosaurus 侏儒龍Nanosaurus 奧斯尼爾龍Othnielia(不包含伴侶化石龍) 葉牙龍Phyllodon
以上列表並沒有包含命名的長春龍(Changchunsaurus)、掘奔龍(Oryctodromeus)。
另一個版本與新資料
數個關於鳥臀目的研究,例如Butler(2005年)、Barrett等人(2005年)、徐星等人(2006年)、以及Butler等人(2007年)的研究,發現原始鳥臀目恐龍與原始鳥腳下目恐龍有些演化關聯,但每個研究提出的演化關係都不同。這領域自從80年代晚期以來缺乏研究;加上數個種被重新分類為非鳥腳下目恐龍,例如靈龍、奧斯尼爾洛龍,都造成分類上的困難。
David J. Varricchi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發現新屬掘奔龍,與發現於蒙大拿州的奔山龍、西風龍,形成一個演化支。在2009年,Clint A. Boyd等人也發現相同的結果,他們同時發現,帕克氏龍、奇異龍兩者的親緣關係相當接近;而這些北美洲的棱齒龍類,共同形成一個演化支。
古生物學
棱齒龍類是體型小(身長1到2米)、二足、善於奔跑的草食性恐龍。經常非正式被比喻為瞪羚。然而,有證據顯示至少某些棱齒龍類在洞穴里照顧它們的未成年體。除了掘奔龍以外,一個發現於澳洲維多利亞州的化石,可能也屬於穴居的棱齒龍類,但是生存年代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