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齿龙科
简介
棱齿龙科恐龙的牙齿并不全都是均一一致的,有5颗稍微弯曲的简单的前上颌齿,10颗或11颗侧扁的上颌齿,其齿冠前后加宽,两边有边缘小齿;它们的下颌有大约13-14颗牙齿,前3-4颗牙齿比较简单,呈圆锥状,其它牙齿的齿冠内外扁,与上颌齿一样具有边缘小齿。这样的牙齿形式被叫做异齿型的齿式
习性特征
棱齿龙科上颌牙齿齿冠的颊面釉质化很强烈,有小的竖直棱;大多数下颌牙齿却是舌面釉质较厚,而且有明显的中棱和几条较弱的次级棱。这些棱的存在大概正是“棱齿龙”[1]之名的由来。这样的牙齿磨蚀面平而倾斜,明显地显示了结实的耐磨性。同时,棱齿龙牙齿上具有双磨蚀面,显示其上下颌的运动是垂向的。此外,棱齿龙还具有一般鸟脚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上牙齿冠向内弯曲,而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特瑙特龙属是棱齿龙科中体形最大的一属,其上下牙齿齿冠结实而宽大,具有釉质的上牙颊面有5-6条几乎等长的棱,下颌牙齿齿冠的舌面具有釉质,有一条非常突出的初级棱,初级棱的两边发育有小的附属棱。
干龙属也是棱齿龙科的一个代表,其上颌牙齿齿冠的颊面具有厚的釉质层,发育有明显的初级棱,通常非对称地分布在牙齿的表面;初级棱两边还发育有2-4条次级棱,次级棱指向并逐渐消失于齿冠边缘发育的小齿中。
演化关系
棱齿龙科是自然演化支(单系群)的假设,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已逐渐淘汰。以下棱齿龙类演化树,取自于Clint A. Boyd等人的2009年研究,支持了棱齿龙类并系群的假设。这个演化树并没有写入鸟臀目、鸟脚下目、禽龙类等分类单元,仅包含腱龙等原始禽龙类。传统上的棱齿龙类的范围,大致从灵龙、何信禄龙到棱齿龙、加斯帕里尼龙之间。
以下列表是根据大卫·诺曼(David Norman)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 以下属为经常被列为棱齿龙类的有效属:
灵龙Agilisaurus
何信禄龙Hexinlusaurus(过去是多齿灵龙A. multidens)
厚颊龙Bugenasaura(被认为是奇异龙的次异名)
加斯帕里尼龙Gasparinisaura
棱齿龙Hypsilophodon
韩国龙Koreanosaurus
奔山龙Orodromeus
奥斯尼尔洛龙Othnielosaurus
帕克氏龙Parksosaurus
奇异龙Thescelosaurus
西风龙Zephyrosaurus
以下属皆为有效属,但未分类的属:
阿纳拜斯龙Anabiseti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龙Atlascopcosaurus
德林克龙Drinker
五彩湾工部龙"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真工部龙"Eugongbusaurus")
闪电兽龙Fulgurotherium
热河龙Jeholosaurus
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
南方棱齿龙Notohypsilophodon
快达龙Qantassaurus
盐都龙Yandusaurus
"Proctor Lake hypsilophodont"
数个其他属了解不多,或是并不一定属于本科:化石龙Laosaurus 侏儒龙Nanosaurus 奥斯尼尔龙Othnielia(不包含伴侣化石龙) 叶牙龙Phyllodon
以上列表并没有包含命名的长春龙(Changchunsaurus)、掘奔龙(Oryctodromeus)。
另一个版本与新资料
数个关于鸟臀目的研究,例如Butler(2005年)、Barrett等人(2005年)、徐星等人(2006年)、以及Butler等人(2007年)的研究,发现原始鸟臀目恐龙与原始鸟脚下目恐龙有些演化关联,但每个研究提出的演化关系都不同。这领域自从80年代晚期以来缺乏研究;加上数个种被重新分类为非鸟脚下目恐龙,例如灵龙、奥斯尼尔洛龙,都造成分类上的困难。
David J. Varricchi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新属掘奔龙,与发现于蒙大拿州的奔山龙、西风龙,形成一个演化支。在2009年,Clint A. Boyd等人也发现相同的结果,他们同时发现,帕克氏龙、奇异龙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当接近;而这些北美洲的棱齿龙类,共同形成一个演化支。
古生物学
棱齿龙类是体型小(身长1到2米)、二足、善于奔跑的草食性恐龙。经常非正式被比喻为瞪羚。然而,有证据显示至少某些棱齿龙类在洞穴里照顾它们的未成年体。除了掘奔龙以外,一个发现于澳洲维多利亚州的化石,可能也属于穴居的棱齿龙类,但是生存年代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