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棗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5: 行 15:
 
 关于屯田之法,古已有之,在[[汉景帝]]时期,晁错上《守边备塞疏》就主张过屯田自给,中兴开国的伏波将军[[马援]]也曾在陇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谦]]也以陈登为典农校尉,专门负责屯田。但是屯田这种形式只限于边塞之地,主要是解决军粮供应的问题,并不能应对整个朝廷的巨大花销,毕竟国家课税才是朝廷收入的主体。所以曹操当时也是怀疑的。枣祗向曹操解释道:如今天下混战,民籍杂乱,战乱频繁更兼蝗旱灾害泛滥。大部分地方都有荒田,民户安定的田地不仅数量极少,赋税压力还很大。单以豫州为例,战乱以来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几无产出,万顷之地无人耕种。而今战乱四起,各州流民无数,流民居无定所,又无法由官府授予官田,正是无路可走、无田可种的境遇。如果把荒田与流民都充分利用起来,改军屯为民屯,募集流民来种荒田,那便是一举两得,还能彻底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关于国家和农民的分成比例,也是经过一波三折之后,才最终确定的。最初大家一致主张按照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这就是三十税一的田制,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这就是主张仍照汉代民假官田的办法。就是按耕牛的数目来征收屯民粮食。这么收粮虽然易于计算,但是对征粮数目有了最高限制。丰收了不能多征,倘遇到水旱灾害则要减免,这样一来不仅会造成军民矛盾,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屯田制的作用。因此枣祗建议,干脆把田地分给屯民,按人授田,再按人征粮,收成国家与百姓对半分,这样旱涝保收,丰收时节还能再多征些,资源分配最为合理。曹操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的首倡和发展的屯田制,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9547157_1603c8895001002kqu.html 你不知道的三国能臣——曹魏篇(枣祗)]</ref>
 
 关于屯田之法,古已有之,在[[汉景帝]]时期,晁错上《守边备塞疏》就主张过屯田自给,中兴开国的伏波将军[[马援]]也曾在陇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谦]]也以陈登为典农校尉,专门负责屯田。但是屯田这种形式只限于边塞之地,主要是解决军粮供应的问题,并不能应对整个朝廷的巨大花销,毕竟国家课税才是朝廷收入的主体。所以曹操当时也是怀疑的。枣祗向曹操解释道:如今天下混战,民籍杂乱,战乱频繁更兼蝗旱灾害泛滥。大部分地方都有荒田,民户安定的田地不仅数量极少,赋税压力还很大。单以豫州为例,战乱以来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几无产出,万顷之地无人耕种。而今战乱四起,各州流民无数,流民居无定所,又无法由官府授予官田,正是无路可走、无田可种的境遇。如果把荒田与流民都充分利用起来,改军屯为民屯,募集流民来种荒田,那便是一举两得,还能彻底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关于国家和农民的分成比例,也是经过一波三折之后,才最终确定的。最初大家一致主张按照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这就是三十税一的田制,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这就是主张仍照汉代民假官田的办法。就是按耕牛的数目来征收屯民粮食。这么收粮虽然易于计算,但是对征粮数目有了最高限制。丰收了不能多征,倘遇到水旱灾害则要减免,这样一来不仅会造成军民矛盾,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屯田制的作用。因此枣祗建议,干脆把田地分给屯民,按人授田,再按人征粮,收成国家与百姓对半分,这样旱涝保收,丰收时节还能再多征些,资源分配最为合理。曹操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也积存了大量的粮食。“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枣祗的首倡和发展的屯田制,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国家同豪强地主争夺对无地流民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5909547157_1603c8895001002kqu.html 你不知道的三国能臣——曹魏篇(枣祗)]</ref>
  
 +
==仓储廪实==
 +
数年以后,北方大半个中国,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的情况,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 历史评价 ==
 
== 历史评价 ==
 
 军国之饶起于棗祗而成于峻。《[[任峻传]]》
 
 军国之饶起于棗祗而成于峻。《[[任峻传]]》

於 2019年9月20日 (五) 16:38 的最新修訂

棗祗(音zhī),生卒年月不詳,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屯田制的首倡者之一。曾任東阿令、羽林監、屯田都尉、陳留太守等職。[1][2]最早在歷史記載中出現,始於漢靈帝中平年間(公元184—189年)。中平六年投到曹操麾下,與曹「始共舉義兵,周旋征討」,漢獻帝初平三年, 任命為東阿令,鎮守東阿。漢獻帝建安元年, 受封羽林監,宿衛宮中。他首倡"屯田制",建議曹操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也因此被提升為陳留太守,但不久就因病去世。後來曹操懷念其功績,追贈他為郡太守,同時下令給他的兒子處中封爵,並祭祀棗祗。曹操在《加棗祗子處中爵並祀祗令》中說,大興屯田的結果是「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這是棗祗的功勞,是「不朽之事」。對棗祗的功績給以充分的肯定。棗祗作為臣子,能為領導者解憂,又能為治下百萬流民提供生計。其貢獻和功德,完全不遜於四處征戰的將軍和出謀劃策的軍師。所謂術業有專攻,棗祗的功績雖然沒有像其他英雄人物般被傳頌,但是他為曹魏的同意作出了同樣巨大的貢獻,這樣的能臣,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敬畏,值得人們去歌頌和書寫!

歷史年表

  •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加入曹操的討董軍並四出征戰。
  • 約初平二年至四年(公元191至193年) 袁紹在冀州時也想棗祗為其效力,但不為所動。曹操使他任東阿令。
  •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 呂布曹操東征偷襲兗州,東阿是其中一座仍向曹操效命之城,他率吏民拒城堅守。其後曹軍缺糧,全靠棗祗的東阿縣供應糧草。
  •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破黃巾得到大量人力,耕牛和農具等後,羽林監的他建議置屯田,當時人皆認為農民按向官府所租的牛數目定量繳納租糧,但他看出豐收時不能多收;災害時要減免的弊端便向曹操建議應是把土田分給農民後根據收穫量對分(租官牛者則是六四分帳)。曹操起初不想改,但棗祗堅持己見力排眾議(如軍師祭酒侯聲),曹操終於同意並命他任屯田都尉主管,當年大豐收得斛百萬,棗祗功不可沒。[3]

屯田制

關於屯田之法,古已有之,在漢景帝時期,晁錯上《守邊備塞疏》就主張過屯田自給,中興開國的伏波將軍馬援也曾在隴西屯田,而徐州刺史陶謙也以陳登為典農校尉,專門負責屯田。但是屯田這種形式只限於邊塞之地,主要是解決軍糧供應的問題,並不能應對整個朝廷的巨大花銷,畢竟國家課稅才是朝廷收入的主體。所以曹操當時也是懷疑的。棗祗向曹操解釋道:如今天下混戰,民籍雜亂,戰亂頻繁更兼蝗旱災害泛濫。大部分地方都有荒田,民戶安定的田地不僅數量極少,賦稅壓力還很大。單以豫州為例,戰亂以來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幾無產出,萬頃之地無人耕種。而今戰亂四起,各州流民無數,流民居無定所,又無法由官府授予官田,正是無路可走、無田可種的境遇。如果把荒田與流民都充分利用起來,改軍屯為民屯,募集流民來種荒田,那便是一舉兩得,還能徹底解決糧食緊缺的問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棗祗在許昌,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關於國家和農民的分成比例,也是經過一波三折之後,才最終確定的。最初大家一致主張按照計牛輸谷,佃科以定施行』,『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災除』,這就是三十稅一的田制,此外,租官牛的另出牛租;這就是主張仍照漢代民假官田的辦法。就是按耕牛的數目來徵收屯民糧食。這麼收糧雖然易於計算,但是對征糧數目有了最高限制。豐收了不能多征,倘遇到水旱災害則要減免,這樣一來不僅會造成軍民矛盾,也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屯田制的作用。因此棗祗建議,乾脆把田地分給屯民,按人授田,再按人征糧,收成國家與百姓對半分,這樣旱澇保收,豐收時節還能再多征些,資源分配最為合理。曹操最終力排眾議,採納了棗祗的建議。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並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也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三國志·魏書·任峻傳》),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從而加快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棗祗的首倡和發展的屯田制,是在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的歷史條件下,封建國家同豪強地主爭奪對無地流民的控制權,限制豪強地主無限度地奪取土地而採取的一種特殊制度。它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4]

倉儲廩實

數年以後,北方大半個中國,由原來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景象,變為「倉儲積所在皆滿」的情況,不但解決了軍糧問題,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使得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能夠重返家園、安居樂業。

歷史評價

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任峻傳

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興其功,不幸早沒,追贈以郡,猶未副之。《任峻傳》注引《魏武故事》[3]

參考來源

  1. 章映閣. 曹操. 知書房出版集團. 1992: 128–. ISBN 978-957-8622-06-7. 
  2. 章映閣. 曹操新傳.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3. 
  3. 3.0 3.1 三國在線.棗祗
  4. 你不知道的三國能臣——曹魏篇(棗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