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梦里梦外(王文静)

梦里梦外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梦里梦外》中国当代作家王文静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梦里梦外

王文静

秋意渐浓,温度也逐渐降了下来,生活在乡镇上,少了些许嘈杂。多了几分惬意,偶尔有飞奔而过的汽笛声和商贩们叫卖的声音,时间久了就被这浓浓的乡音同化。大雨过后的庄稼笔挺在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意稍退苍茫平原,坐落整齐的农家屋舍一起映入眼帘。在洒满阳光的大地上格外宁静。走出街道沿着乡村道路徒步而去,视野渐渐开阔,空气清新,仿佛漂浮在空气中的每一粒尘埃都清晰可见。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换行装,有初春时节的百花绽放,浓淡相宜;五月里油菜黄的高贵典雅,蝴蝶蹁珊起舞;六七月里麦子成熟时节的清香伊人,丰满谦逊;更有初夏的傍晚燥热的空气里渐渐沉淀出来的凉爽。一年四节在田野里忙碌的劳动者,穿梭在地面或者栖息于泥土里面的小动物,天空中肆意飞翔的小鸟。镶嵌在蓝天里柔弱的云朵,随着风儿变换着形状,或拉长、或蜷缩,或着在天空中任性的摆出一道道条形的图案。

然而闲暇时间,两三好友结伴而行,走在大自然这幅栩栩如生包罗万象的画室里,任思绪随意畅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穿梭,我可以是天地万物中的任何一种,可以是茫茫宇宙之中的漂浮尘埃,或者是山川沟壑里面的千年古树,亦或者是江河湖海里面的蜉蝣一物。肉体的我与“无我”,思想与灵魂可以高度统一。我们不仅可以自由畅想,从古至今,从物到人。在三维空间里的某一个点相遇。缘起,万物相聚,缘尽,万法皆空。我喜欢文字,它可以带着我的思绪穿梭于茫茫人海,奔走于红尘琐事,也可以任我在畅游在文学的盛宴里与书友为伴,不分时空,不分地域,灵魂与灵魂隔着时空相遇,褪去华丽的外衣,生活的原貌尽显眼底。那些幸福的、不幸的、悲伤的、难过的不停的上演,那些努力的人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信天游,那些文化的符号,文明的基因,我们只能撷取冰山一角。看到自然的博大,那些浑然天成的事物都被雕琢的那般和谐美妙,我们不得不佩服自然界这个顶级艺术家,仿佛出自它手的万物都具有灵性,在巧夺天工的艺人手里,一切都是那样顺理成章,美有美的韵味,丑又丑的姿态,毫不做作,毫不夸张。

成年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有些许不如意。一些不能释放的情绪长久积累就会导致疾病缠身,若能结识两三好友一吐为快,方可解压。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日子总是清苦,虽然现在政策很好,可以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家庭已经达到小康生活。对于文化水平不是很好的普通家庭,忙于生计,怎能懂得变通之道。幸福的家庭总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千秋。随着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其实幸与不幸的关键之处在于心态。积极的人会把那些不如意都化解掉,消极的人却在负能量里面踌躇不前。我们单纯地以为一支笔,一篇文章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可是日积月累的习惯怎么说改就改?更何况若不是对文学的热爱,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你的长篇大论,虽然无法改变身边的一些事情,但我们仍有一颗仁善之心,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枉受痛苦。曾经文友说过,只要我的文字点燃你内心深处希望。我就没有白写,就知足了,是啊!缘聚缘散,相聚相离,都由不得我们,顺其依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就好。

梦里花落知多少,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自己生病的时候常常一个在地坛里来回穿梭,地坛不仅仅是地坛;那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里埋藏着母亲的爱。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

文学以文字为媒介表达了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文学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思绪堵塞的时候走在这条乡间小道上,所有的烦恼都被沉淀,都被洗涤,好像这里可以包容所有的不快,走着走着路就通了。它像极了魔法师,一瞬间把所有的忧愁变成动力。放下渺小的自我,降服于自然之中怡然自得。[1]

作者简介

王文娟,笔名,源源,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人,作品发表于《大渡河》《九龙》等杂志和网络平台,喜欢看书、写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