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實秋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實秋故居 建於1933年間,最早是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宿舍。光復後,改制為省立師範學院教職員宿舍,陸續由張儒林梁實秋甯杼等人入住使用。2003年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梁實秋故居」為歷史建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05年進行梁實秋故居調查研究,並於2010年至2011年進行修復並保持故居基本風貌。現已成為深具歷史人文意涵的著名地標。 [1]


「梁實秋故居」,日本殖民時期地址為「古亭町204番地」,梁實秋在1952年入住本宅,1959年1月搬離。「梁實秋故居」為梁實秋先生一生眾多居住空間之一,亦為來臺後安住的第一間職務宿舍,極具歷史價值與意義,2003年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梁實秋故居」為歷史建築,其指定理由為:1.梁實秋教授作育英才無數,尤其主編英漢辭典與中學英文課本,引進KK音標,影響深遠。其散文集膾炙人口,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更提升國人對西洋文學之鑑賞水準。2.本建物以日式木構夾處於鬧市中,獨具風味,具保存價值。梁實秋故居其建築為一層木造獨棟日式建築,因年久失修,部分屋瓦及牆壁倒塌,破損情形嚴重,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05年進行梁實秋故居調查研究,並於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間,請專業文物修復師修復並保持故居基本風貌。


「梁實秋故居」的建築面積建坪為30坪。建築為典型的中央走廊型住宅類型,原係中流階級模仿上流社會的住宅「和洋二館」形式,在內部空間使用和、洋折衷的配置方式而來。其特色之一即是具有洋式的接待空間,如玄關與應接室等空間,而與日本傳統和式的內部空間,如座敷、寢室及茶之間、炊事場、押入、浴室等服務空間兩部分所構成。


現址庭院內有一棵碩大的麵包樹,是梁實秋難以忘懷的,直到1973年1月移居美國後的梁實秋仍在慶祝自己七十歲生日寫的一首詞裡,藉著描寫麵包樹抒發對元配程季淑夫人的思念:「惱煞無端天未去,幾度風狂,不道歲雲暮。莫嘆舊屋無覓處,猶存牆角麵包樹。目斷長空迷津度,淚眼倚樓,樓外青無數。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長駐。」 [2]


梁實秋,本名梁治華,號均默,字實秋,浙江省錢塘縣人,為中外知名的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學者與教育家。他曾赴美國留學,回國後任教於青島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學校。其一生辛勤著述,著作等身,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熱愛影響了他的人生觀及文學創作,《雅舍小品》為其代表作,此書還被公認為現代文學典範。另外,從事翻譯工作是梁實秋先生的一大事業,他不但中譯《莎士比亞全集》,更撰寫《英國文學選》及《英國文學史》,提供後世學者珍貴的研究典籍。


1949年初,梁實秋先生得時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師大)校長劉真之邀請,擔任師範學院英語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至此,他與師大結下不解之緣。在師大服務的17年間,相當重視英語教育的他,編了30多種英漢辭典,如:《遠東大字典》及《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等,並為師大學生編制英語教材。此外,他創設英文教學中心、國語教學中心、國文研究所和英語研究所。梁實秋先生對師大的貢獻與影響既深且遠,更使他成為「師大大師」之列。


梁實秋先生於1952年入住此宿舍,地點於「古亭町204番地」,也就是現在的「雲和街11號」。他在此居住了七年,直到1959年1月因第一任妻子程季淑的健康問題而搬離。搬離之後此居便無人居住,經時間侵蝕,房屋破損相當嚴重,看似普通廢墟。2005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考察梁實秋故居時,故居周圍已被附近居民堆滿垃圾,屋如七星。於是師大擔起調查與修建工作,終於2011年6月整修完畢,並開放參觀。[3]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
電話:02-23634598


開放時間

週四至週日11:30~17:00
週一至週三及國定假日休館。
門票:全票50元


梁實秋故居交通/怎麼去

搭乘捷運至台電大樓站,由3號出口沿著師大路左轉雲和街,約8分鐘抵達。或是搭乘公車1、74、208、208區、236、251、252、254、278、278區、606、644、648、藍22至台電大樓站,步行前往。[4]




視頻

北區國際光點--梁實秋故居


【名人故居故事一】 雅舍時光 梁實秋故居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Category:730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臺灣 Category:990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