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桃姐(李向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桃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桃姐》中国当代作家李向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桃姐

初见桃姐时她二十几岁,两条不粗不细的麻花辫温顺地抚在肩上,圆润的脸上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浓密的、看得出没做过任何修剪的眉毛有形得刚刚好,坚挺的鼻梁、红而小巧的嘴唇以及差不多1米65左右的匀称身材,都能让人在第一眼看见她时不由地格外注意一下。不得不说,桃姐是美丽的、漂亮的,颇有一些姿色的。尽管初见时她的脸上略带着那个地方大多数女孩脸上特有的“高原红”,一身朴素的穿着,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出众。

初见桃姐时是2001年初,那个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刚刚分配到什字中学;那个时候的什字中学还隶属于宁夏固原县的什字路镇管辖;那个时候的固原县还没成为固原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固原为地级市);那个时候的固原县还很贫穷很落后;那个时候的什字中学还很破旧很衰败。

初见桃姐时,我正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以及失恋的巨大痛苦里,深深地不能自拔。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怀揣满腔梦想与憧憬的心高气傲的年轻人,什字中学当时的境况真的与我的想象和志向都相差太远。那破败、低矮的校舍,那极其简陋的办公条件和教学条件,以及那极不容乐观的生源状况,都是我无数次为之心灰意冷和喷涌泪水的原因。当然,我那份行进了六年的、曾经灿若烟花的校园初恋的分崩离析,无疑也是我在那里感到万分悲伤的根源。

此刻,在这里,我不想粘贴过多的文字来表述作为一个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我,是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和曲折才走到什字中学来的。我也不想泼洒更多的笔墨来回忆和描摹我那份恋情的卿卿我我。我只想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每一次仔细地回望与打捞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那个时候的桃姐,在什字中学的校对面开了间裁缝店。虽然不大的店面,却因为邻街和距离学校近的缘故,总有充足的客源。再加之桃姐精湛的技艺、耐心的服务、友善的态度,总会获得顾客们十足的信任与信赖。桃姐也沉浸在这份忙碌和信赖里开心不已,每天欢快得像只翩翩飞舞的燕子

桃姐还是位特别有爱心和心底良善的人。什字中学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什字路镇附近的村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般都比较差,尤其是住校生更甚之。每每有学生修理衣服,桃姐要么会降低要价,要么看到有些学生实在困窘不堪的样子,干脆分文不收地让其拿走。不过,临走时,总要叮嘱几句“好好学习、用功读书之类的话”。而且,倘若哪天让她听说谁谁谁成天躲在宿舍里睡大觉,不思进取,一定默默地记下来,下次见着了会狠狠批评和劝导的。

当然,桃姐之所以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她的俊美,更不是因为她的技艺或是善良。我是惊讶一个每天伏案修剪的人,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拿起书本,仔细地翻阅起来。再看看她读的不是《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激流三部曲》,就是《野草》、《子夜》、《汪国真诗集》,都是一些纯文学类的书籍,完全不是什么“垃圾文学”之流的东西呀。虽然数目不多,且又多有破损,却总能认真地阅读和爱惜着。看得出,由于种种原因早早辍学、被迫谋生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桃姐还是位文学爱好者呢。她那种珍惜时光、努力上进的精神总是让颓废、迷茫的我感到无比的羞愧和自责。

也许,都是文学爱好者的缘故吧,所谓惺惺相惜,自然就对桃姐多了一分亲近和好感。幸运得是,桃姐对我也特别地友好和照顾。

那个时候,上完课没事了,放学了,或是周末不回家了,我总会走进桃姐的裁缝店。她一边裁剪衣服,一边和我谈天、谈地、谈人生。如果,恰巧她没活做的话,我们还会一块儿读读书,讨论讨论喜欢的章节,说说彼此的感触和理解。

至于对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的我来说,桃姐时不时地来我的宿舍帮我用铁丝给炉盖拧把把、给水壶修提手、给炉子生火、教我做饭、炒菜什么的,都是一些每当提及就让人倍感温暖和眼眶湿润的事情。

后来,我想,我之所以能那么快地走出什字中学,那么顺利地考入固原一中(2003年8月,在全市公开招聘中,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固原一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桃姐的帮助和鼓励。现在我时常会怀念起在什字中学的那些日子,那些苦中带甜、让人倍感温馨和难忘的日子,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淳朴的乡亲、友爱的同事、可爱的孩子和秀美的山川,还因为那是一个被桃姐激励着疗好了伤、重新“活”过来的地方。

离开什字中学后,我和桃姐相继恋爱成婚。我嫁了一个同行中人,桃姐也觅得了一位同村的如意郎君,我们围绕在各自的家长里短里,快乐、幸福地生活着。

这时,虽不再方便与桃姐近距离接触,可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记挂着彼此。2007年,桃姐一家响应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举家迁移去了吴忠的红寺堡(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移民搬迁点),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新风吹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和桃姐的联系方式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刚到红寺堡那会儿,为了生计,桃姐前后曾换过好多工作——当过清洁工、干过服务员、卖过菜、做过保姆、开过商店,直到后来由于经营有方,夫妻俩开的商店规模越来越大,发展成现在的一个琳琅满目的小超市才逐渐安定下来。令人感叹的是:这些年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身处怎样的环境,桃姐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对喜好的那份坚持一直不曾疏淡过、懈怠过。无论我和桃姐的联系在电话、QQ、微信、视频抑或是其他什么方式间怎样地演变和推进,我都会被一个明艳的女子阳光的心态、娟秀的容貌、恰当的衣着而感动。

现在,利用开店的闲暇时间,努力读书的桃姐也开始尝试着通过键盘来写点东西了,时不时还会看见她的文字大模大样地出现在区内外的各种报刊杂志上呢。

看着桃姐开心的样子,看着桃姐夫贤子孝的生活,真心地祝福她啊 。 [1]

作者简介

李向菊,女,宁夏固原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