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格罗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菲尔德·格罗菲

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1892-1972),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因家境贫寒,少时曾当过报童、司机和书籍装订工人。十七岁入洛杉矶交响乐团任中提琴手。二十八岁起在惠特曼领导的爵士乐团里当钢琴演奏员并从事乐曲编配和指挥。1924年由于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配器而一举成名,后专业从事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以描绘亚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风光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最为著名。 《密西西比河组曲》 、 《好莱坞组曲》 、 《加利福尼亚组曲》等也颇受音乐听众的欢迎。[1]

简介

格罗菲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钢琴家。他对美国现代音乐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创作风格上,他与另一位美国现代作曲家格什文相近,他们二人同为美国现代杰出的民族作曲家。

作品风格

格罗菲的作品富于描写性,音响色彩清澈明朗,具有美国的民族风格。他把古典音乐和美国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音乐语言洗炼而又通俗易懂,既有美国民族气质又具有欧洲音乐的传统特色。

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是把古典音乐和美国爵士音乐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作品音乐语言洗练而又通俗易懂,既有美国民族的气质又有欧洲音乐的传统风格。

格罗菲1892年3月27日生于纽约。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的歌手,母亲曾在莱比锡学习过器乐演奏。格罗菲幼年时跟母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少年时代,他一边从事家庭劳动,一边学习作曲,还经常到咖啡馆里演奏钢琴。他十七岁时在洛杉矶交响乐团谋到一个中提琴手的职位,一直工作了十几年。在这期间,他继续学习作曲,并依旧到咖啡馆或舞厅演奏。1910年,格罗菲被聘请到怀特曼爵士乐队担任钢琴演奏员、作曲兼配器和乐队副指挥。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他在交响乐团与爵士乐队的实践经验,努力创作出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相结合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4年,他成功地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作了管弦乐配器。这一成功使他名声大震,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牢固地位。对于发展新的乐器效果的兴趣以及对于把爵士音乐融合于严肃音乐之中的设想,使格罗菲与保罗·怀特曼(P.Whiteman,1890-1967)走到了一起.当时(1920年),怀特曼正在组建他的"交响爵士乐团",格罗菲便成了乐团的乐曲改编者、钢琴演奏员,有时还客串担任副指挥或充当小提琴独奏乐师.格罗菲的第一首改编曲《窃窃私语》由怀特曼灌成唱片后,获得了成功,销售达一百五十万张.1924年,为格什文的《布鲁斯狂想曲》配器又使格罗菲声名大振.同年,格罗菲还写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曲《百老汇之夜》和一部音诗《密西西比》(后经改编,成为《密西西比》组曲).1931年格罗菲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的问世使格罗菲从原乐曲改编者的地位一跃而成为成功的作曲家.1932年,格罗菲离开了怀特曼,独自从事自己的音乐事业---作曲改编和指挥.他的作品还有《钢铁》交响曲、《克努特·罗克尼》、《大都会》、《自由颂》、《马克·吐温》组曲、《车轮》组曲、 《好莱坞》组曲等.1937年,格罗菲还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全部演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由他自己指挥;在1940年1941年纽约的音乐季中,他又一次指挥了自己的作品.

音乐风格

格罗菲的音乐风格以擅长绘画般的描写为主,这种手法听来好像是把门德尔松德彪西的音乐奇妙地与瓦格纳纳的音乐融汇一体一般,给人以清新、热情、生动之感.异常鲜明的乐器色彩对比也是格罗菲惯用的手法之一,这使他的音乐显得层次分明、色彩绚丽,而爵士乐语汇的广泛使用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美国气质。

1972年3月27日,格罗菲逝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终年八十岁。

大峡谷组曲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三百五十公里,宽六至二十九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断崖绝壁最深达一千六百二十米,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色彩也迥然相异,在不同时间的日照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仿佛是一条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彩虹;而在月夜,大峡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如果适逢暴雨,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所有的小径上,水流瀑布般地沸腾着,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随之狂怒起来。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 经过多年酝酿后, 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第一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十年后的1931年了。

第一乐章

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风景画。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洒上了黎明的彩色斑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彩光四射的辉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来到。

第二乐章

沙漠是寂静神秘的,同时也是美丽迷人的。当太阳明亮的光线反射到雄伟的岩壁上时,五光十色的光芒倾泻于大峡谷附近的沙地上,好似在巨大的画布上浓重地涂满了大自然本身的种种混合颜料。组曲的第二乐章表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第三乐章

一名游客骑着小毛驴行进在大峡谷的山径上,驴蹄的“哒哒”声为牧童的歌声提供了一个不寻常的节奏背景。突然,越走越快的小毛驴滑了一下,把游客着实吓了一跳,随之单簧管形象地模仿出驴叫声,幽默的氛围令人忍俊不禁。 游客继续骑驴前行,潺潺的流水声描绘出科罗拉多河瀑布的美景。 不久,一所孤零零的小屋映入眼帘,当游客走近小屋时,可以听到八音盒发出的叮咚声,游客们在小屋前歇息片刻后,以更轻快活跃的步伐继续前行,最后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

一道夜晚的阴影在金黄色的天际掠过。黄昏时分的平和与幽暗慢慢降临到峡谷上。而当夜幕将峡谷笼罩在它黑暗的斗篷中时,远处传来了几声野兽凄厉的叫声。

第五乐章

大峡谷的暴雨格外壮观。转瞬之间,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勾勒出峡谷岩壁的轮廓;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绝于耳; 暴风骤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具有压倒一切的威势。 雨过天晴,大峡谷在月光中展现出焕然一新的英姿,作者用田园诗般的旋律描绘出这一情景。 总的来说,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乐曲本身的“美国气质”。

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国爵士音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和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格什温梦想着把建立在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进美国音乐厅里来。他的第一首音乐会型的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就是说,是为了用全部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而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习了配器法,以便能为自己的音乐作品写他认为最有效果的器乐部分,但是对于《蓝色狂想曲》,他却请来一个熟练的改编者来编谱。这个改编者就是美国著名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那配器的才能来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写作——大多数是美国场面的音画。他那《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是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的展览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