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校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校準: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器具示值誤差的一組操作。是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儀器或測量系統的示值,或實物量具或標準物質所代表的值,與相對應的被測量的已知值之間關係的一組操作。校準結果可用以評定計量儀器、測量系統或實物量具的示值誤差,或給任何標尺上的標記賦值。
該定義的含義是:
⒈在規定的條件下,用一個可參考的標準,對包括參考物質在內的測量器具的特性賦值,並確定其示值誤差
⒉將測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準鏈,將其溯源到標準所復現的量值。
校準的目的是:
⒈確定示值誤差,並可確定是否在預期的允差範圍之內
⒉得出標稱值偏差的報告值,可調整測量器具或對示值加以修正
⒊給任何標尺標記賦值或確定其他特性值,給參考物質特性賦值
⒋確保測量器給出的量值準確,實現溯源性。
校準的依據是校準規範或校準方法,可作統一規定也可自行制定。校準的結果記錄在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中,也可用校準因數或校準曲線等形式表示校準結果。
⒌校準是在規定條件下進行的一個確定的過程,用來確定已知輸入值和輸出值之間的關係的一個預定義過程的執行。
校準calibration
一組操作,其第一步是在規定條件下確定由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相應示值之間的關係,這裡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相應示值都具有測量不確定度,第二步則是用此信息確定從示值與所獲得測量結果的關係。
註:
⒈校準可以用綜述、校準函數、校準圖、校準曲線或校準表格的形式表示。某些情況下,它可以包括對具有測量不確定度的示值的修正,加修正值或乘修正因子。
⒉校準不應與測量系統的調整及常錯誤稱作的「自校準」相混淆,也不要與檢定相混淆。
⒊通常,只把上述定義中的第一步認為是校準。
基本要求
校準應滿足的基本要求如下:
⑴環境條件 校準如在實驗室進行,則環境條件應滿足檢定規程/校準規範中要求的溫度、濕度等規定。校準如在現場進行,則環境條件以能滿足儀表現場使用的條件為準。
⑵儀器 作為校準用的標準儀器其誤差限應是被校表誤差限的1/3~1/10。
⑶人員 進行校準的人員應經有效的考核,並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只有持證人員方可出具校準證書和校準報告,也只有這種證書和報告才認為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