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柳泉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泉居饭庄
图片来自今天头条

柳泉居饭庄[1],是一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经营北京风味菜肴。

命名由来

柳泉居最初只是一家黄酒馆。因院内一棵硕大的柳树和树下的一口泉眼井而得名。店主用甜洌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而芳香馥馥,使酒馆蜚誉京都。柳泉居的牌匾是由明世宗皇帝的宠臣严嵩落魄后所题。

清朝时期与“三合居”、“仙露居”并称“京都三居”,现今“三居”仅存“柳泉居”一家[2]。作家老舍先生的力作《四世同堂》与《正红旗下》,也均以此馆做为素材和背景。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柳泉居如今只剩街边一个个出售豆包的窗口了。

柳泉居享誉京城,为成为京城旧时“八大居”之一。原址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217号,后因北京地铁4号线建设而暂时关闭,地铁建设完毕后,原址被占,现已搬回原址马路对过开业。柳泉居在旧址被占,新址为使用之间只是经营豆沙包的店铺。

发展历史

说起柳泉居,京城人老少皆知,都爱吃他家的豆沙包,其实,早些人家不只卖豆包,还经营各种菜肴。

原先柳泉居,在新街口南大街路西,2005年因修建地铁4号线停业关张,2016年8月份从原址新街口南大街路西搬到了路东重新开张,从路西到路东一条马路,让老字号走了11年。

柳泉居店名传说

柳泉居饭庄早年并无店名,据说这‘柳泉居’三字,是明朝奸相严嵩的落魄之作。

嘉靖年间,严嵩小人得志,不可一世,明世宗曾夸下金口说:世上没有杀他的刀、斩他的剑,到明穆宗继位后,因先皇有言在先,只得罢免了严嵩的官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只给严嵩留下了一只银碗,让这个奸臣以乞讨为生,北京的老百姓都恨严嵩,根本无人肯接济他,一天,严嵩饥渴交加,来到一家小酒馆门前,闻到那浓郁的酒香。严嵩就再也走不动了,便央求店主人给他酒喝,掌柜的一看这银饭碗,便知道他是严嵩,早就听说严嵩写得一手好字,便取来笔墨纸砚,并告诉他:喝酒可以,你得给我这小店题几个字,严嵩稍加思索题写了“柳泉居”三个字,时隔不久,严嵩便饿死在街头,“柳泉居”竟成了绝笔,小店也因此在京城声名远播。

明代的北京风味酒馆

柳泉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是由山东人出资开办的。

柳泉居初建时,店址在护国寺西口路东,是北京有名的黄酒馆,店铺前边是三间门脸的店堂,后边有一个宽阔的院子。

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井,井水清洌甘甜,店主正是用这清澈的泉水酿制北京黄酒,其味道醇厚,芳香馥馥,黄酒馆蜚誉京都。

到了1935年京城三居就仅存柳泉居一家了,1949年,柳泉居从护国寺迁入新街口南大街,此后到拆迁前这里便成为柳泉居的“总部”。

清代酒店以柳泉居最著,柳泉居除了卖黄酒外,下酒菜也极富特色,菜肴如糟鱼、松花、醉蟹、肉干、蔬菜等下酒菜,深受食客亲睐。

无论腰缠万贯的“大客”,还是小门小户的食客,一样受到伙计们的热情招待。到柳泉居喝北京黄酒的客人,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当然也有从早喝到晚懒著不走的酒鬼,除了酿制北京黄酒外,柳泉居自己还酿制一种叫“木瓜北京黄”的药酒,患寒腰腿疼的食客常常吃他家的药酒。

清代的《陋闻曼志》书中曾赞:故都酒店以“柳泉居”最著,社会名流常作客,1930年代亦有不少社会名流常常光顾这里,如妇孺皆知的大记者王柱宇,几乎踢破了柳泉居的门槛,每借饮酒以采访。与王柱宇同工异曲者当数穷旗人出身的作家老舍,他的《正红旗下》即以柳泉居为背景,亦是为搜集素材而先做酒客,号称“北京通”的民俗学家金受申戏剧家景孤血等社会名流,几乎对柳泉居的“碗酒”饮之成癖。

五十年代,老舍、胡絜青齐白石等文人墨客,曾在柳泉居举办“猜名角,奖黄酒”游戏,一时餐饮界传为美谈,现在三楼大厅中巨幅彩绘,就是当年情景重现,柳泉居这块老匾不能没了。

按理说停业11年,饭庄原来的老人儿早就各奔东西,可柳泉居却不是,停业后团队并没有解散,仍然在一起工作,而且停业期间, “柳泉居豆沙包”专卖窗口仍然一直服务著京城百姓,没有因为停业被大家遗忘,重新开业,柳泉居有6位大师傅,其中4位是原来的老人儿,11年来柳泉居饭庄的匾额,走到哪儿,老职工们就把它带到哪儿,这可不能丢,那是饭庄的命根子,重张开业前,那两块被“雪藏”多年的金字匾额,也终于被高高挂起。

地道菜肴

柳泉居经营的菜以中档为主,其中拔丝菜最地道。柳泉居的豆沙包更是颇受青睐,以至于开设了众多的豆沙包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