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辞九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柳枝辞九首》是一首古诗。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1]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 |
轻笼小径近谁家,玉马追风翠影斜。 爱把长条恼公子,惹他头上海棠花。 鹅黄剪出小花钿,缀上芳枝色转鲜。 饮散无人收拾得,月明阶下伴秋千。 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委嘱露华并细雨,莫教迟日惹风尘。 句践初迎西子年,琉璃为帚扫溪烟。 至今不改当时色,留与王孙系酒船。 绿杨移傍小亭栽,便拥秾烟拨不开。 谁把金刀为删掠,放教明月入窗来。 远接关河高接云,雨馀洗出半天津。 牡丹不用相轻薄,自有清阴覆得人。 掩映莺花媚有馀,风流才调比应无。 朝朝奉御临池上,不羡青松拜大夫。 王孙宴罢曲江池,折取春光伴醉归。 怪得美人争斗乞,要他秾翠染罗衣。 残照林梢袅数枝,能招醉客上金堤。 马娇如练缨如火,瑟瑟阴中步步嘶。 |
” |
— [唐代]成彦雄 |
中西方诗词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2],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参考文献
- ↑ 英美文学流派百科知识整理,2017-08-13,搜狐
- ↑ 解读丨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2022-05-16,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