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柯金源〔1962年-〕出生于彰化伸港乡,多年关注环境与社会议题,以田调方式,持续纪录报导台湾的自然生态、环境变迁与公害事件,迄今累积了逾20万张环境摄影、400多篇专题报导、近30部纪录片。2019年获国家文艺奖。其独立批判精神获评审团青睐,也是首度获此奖的纪录片导演。
评审团指出,他坚守独立精神,保有关怀底层弱势与批判政府财团的勇猛力道,创作能量丰沛,影像充满对台湾土地的情感,叙事技巧多元,持续以影像和社会对话,努力摸索出另一种艺术高度。[1]
以维护自然生态为志业
生长于彰化的柯金源,在地体验到工业化、产业发展对生态的可怖破坏力。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家族务农,由于工厂的废水污染,使得农田生产的粮食有著品质的疑虑;母亲家族是沿海养殖渔业,1980年代因工业发展需求,要填海造陆,养殖地乃被征收,遂失去生活空间。于是,环境的受害,也连带造成弱势族群更大的痛苦。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购买第一部相机,开始记录台湾自然景貌,而后任职媒体,主跑政经与社运。1990年,因目睹嘉义东石网寮村因台风淹水39天却缺乏媒体关注之惨况,决心专注耕耘环境新闻,并开始参与电子媒体。1993年起在平面媒体撰写环境议题专栏,前后长达12年,共累积超过30万字的台湾环境田野调查资料。
堪称台湾自然生态环境纪录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来,始终如一地在同一个领域奋战。他自言没有倦怠的时间,即使仍旧悲伤、愤怒和无力──包含非但没有因为报导或纪录片的探讨,改善环境污染,反倒让受访者遭受黑道的攻击等──他仍旧铿锵有劲地表示,自己没有悲伤的权利,必须将那些情绪转换成保持前进的力量,直到改变的发生、到来。
柯金源认为,这是他长期性的志业,唯有持续不懈,才能创造台湾将来的可能性。 多年下来,即便有各种挫折与痛苦,但柯金源的绝不停歇,终究累积不少成果,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关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对于自然的爱护之心萌芽在社会各个层面。[2]
不断学习
80年代开始以摄影为业的他,进入《财讯》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他很快感受到若无足够的文字辅佐,单靠图像说故事难以完整,开始要求自己学习书写,以文图并陈方式报导议题;90年代,有线电视进入台湾,超视在1995年开播,他嗅到动态影像的传播威力,主动学习电子摄影,向主管毛遂自荐企划节目;2000年,台湾第一个全数位化的电子报《明日报》创立,当多数媒体人还在观望,柯金源又意识到媒体平台第三波转变到来,网路媒体势必为未来趋势,他也跟著开站写部落格、玩Flickr;2008年脸书游戏“开心农场”带起种菜热,他默默开了帐号学著玩;现在,他也玩强调阅读社群的Medium、图片社群Instagram。
柯金源常说自己是“乡下来的”,因为孑然一身,遇到问题只能靠自己,为了走这条路,他逼自己不懂的就学,不会的就当挑战,“很多领域对我来说不只陌生,还有很高的专业门槛,例如登高山或潜水摄影,但我如果要做,就会做到自己能达到的极致。至于器材操作、表现内涵、诠释方式更是几十年来漫长的学习与实践过程。”
一般艺术家或新闻工作者,光要攀越高山或潜入深海,空间限制就是极大考验,训练过程必承受肉体之苦,柯金源却自嘲,因为出身农家,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吃苦、不怕苦,“一旦害怕你就不能突破限制,克服恐惧。”
那恐惧包括:生命受到威胁、个人体力耐力的限制、大自然的威力。某次他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五千多公尺拍摄,出现高原反应,“我心想,都到这里了,没有完成拍摄计画就没意思了,那种用生命赌下去的态势就出来了。”有人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柯金源摇摇头,“对摄影师来说,拍到满意的成果绝对最重要!”[3]
漂亮的成绩
纪录片作品有《来自断层的消息》(2000)、《乌坵》(2002)、《阿玛斯》(2003)、《弥猴列传》(2004)、《记忆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产房》(2006)、《天堂路》(2007)、《前进南极》(2008)、《梦想巅峰》(2009)、《登峰造极》(2009)、《福尔摩沙对福尔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袭警报》(2013)、《馀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战》(2015)、《海》(2016),《前进》(2017)等。
亦曾发表摄影个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见海洋》(1998)、《海洋台湾》(2000)等,并著有《山美-达娜伊谷的传奇》(2002)、《台湾水资源脉络》(2003)、《我们的岛》(2006)、《我们的岛:台湾三十年环境变迁全纪录》(2018)等书。
1997年起,柯金源入围与获得国内外超过100个重要奖项,其中包括个人入围7次电视金钟奖、获颁摄影与非戏剧导演3座金钟奖,以“动物救援”获得NPO媒体报导奖电视报导首奖,《猕猴的战争与和平》更同时获得美国CINE金鹰奖、美国广播电视博物馆永久典藏、美国蒙大拿国际野生动物影展IWFF 2项大奖与9项优异奖。近年代表作为纪录片《海》,记录台湾近20几年来的海洋环境变迁,全片没有旁白与配乐,以质朴的影像叙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围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国、中国、西班牙等各国相关影展。 [4]
参考资料
- ↑ 国家文艺奖》首位纪录片导演获电影奖 柯金源以“影像和社会对话”,30年近30部作品
- ↑ [ 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1oneimage-art-chin-yuan-ke 一影像/台湾30年环境变迁记录者柯金源: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
- ↑ 被大自然和黑道威胁过的人,用30年纪录台湾环境──专访《我们的岛》柯金源
- ↑ [ 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1oneimage-art-chin-yuan-ke 一影像/台湾30年环境变迁记录者柯金源: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