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仲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柯仲平
出生 1902年
云南宝宁(今广南)
逝世 1964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诗人

柯仲平(1902年-1964年),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1]

人物简介

柯仲平(1902-1964)诗人。云南宝宁(今广南)人。北京政法大学肄业。1926年到上海,在创造社出版部、狂飙社出版部工作,并在建设大学任教。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

后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秘书、联合会纠察部秘书。1937年到延安,参与倡导街头诗。曾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

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柯仲平,原名柯维翰。曾用笔名仲平、仲屏、平、南云。1902年1月25日生于云南省广南县小南街一个中等景况的家庭。六岁入私塾启蒙。1910年进广南县高等小学读书。1916年考入省立一中学习。1920年2月10日创作的自由诗《白马与宝剑》,是他最早的一首诗。

1926年4月,柯仲平肄业于北平法政大学法律系,来到上海,他加入到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完稿于1924年11月的抒情长诗《海夜歌声》是柯仲平的第一部长诗。

1927年5月初来到西安。在西安学联举办的暑期讲习会上进行演说,这就是《革命与艺术》(1927年10月,西安新秦日报馆初版)的产生。

新的阶段

1928年9月,柯仲平回到北平。着手创作长篇诗剧《风火山》(1930年5月,上海新兴书店初版)。1929年1月,标志着柯仲平创作道路进入新的成熟阶段的宏篇巨制《风火山》终于脱稿。

1929年春,柯仲平带着刚刚脱稿的《风火山》来到上海,参加了高长虹等人组织的"狂飙"出版部工作。1930年3月,柯仲平任中共党报《红旗报》采访记者。后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及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只身东渡日本留学。

1937年8月秘密回到武汉。11月来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先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长,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同年12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在延安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文协副主任。

1938年初,在延安群众诗歌运动发展的基础上,边区文协主持成立了"战歌社",柯仲平担任了社长。1938年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两部歌颂工农斗争生活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是解放区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

短诗成就

短诗,是柯仲平一生创作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时代,反映人民要求,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素简明,豪迈粗犷而富有召唤力和战斗性。抗战后写的这些诗,大部分收在诗集《从延安到北京》中。

1940年12月8日,延安新诗歌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执委。1941年6月,柯仲平被聘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报告讲师,演讲了《狂飙社的历史》。

同年9月6日,柯仲平等发起筹备延安诗会,至12月11日诗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首任理事,主持研究股工作。这时期,他主要从事根据地戏剧运动,但仍写过不少好的短诗创作,继续保持着昂扬奋发的战斗情绪。

1939年2月10日,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分会在延安成立,柯仲平当选为该会理事和执委。同年11月5日,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常务理事。1940年1月,柯仲平兼任边区文委执委。

1942年3月,柯仲平任边区地方艺术学校校长。这年5月,柯仲平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热情发言。同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名柯仲平为《解放日报》第四版特邀撰稿人。

1943年3月22日,中央文委和西北文委决定成立一个戏剧工作委员会,柯仲平当选该会副主任。同年4月,柯仲平担任延安平剧院副院长。

1949年5月柯仲平被选为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9月21日,西北文代会开幕,柯仲平以大会总主席的名义,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建设西北,开展各族人民文艺运动而奋斗》的报告。

全国解放后,柯仲平一直在西北和陕西工作。

File:柯仲平
柯仲平

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联指导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及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对外主旋律理事等职;并被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等。

作品不断

1950年,写出了短诗《胜利大进攻》、《贺朝中人民大胜利》、《胜利永远是我们的》等。1952年5月,写下了叙事长诗《毛主席的小英雄》。

1954年初,整理修改并发表了长篇抒情诗《献给志愿军》。创作了短诗《献给列宁共产主义圣地》、《献给斯大林汽车工厂》、《献给巴库》、《献给西比利亚的集体农庄》等。

还配合各项中心活动,创作了许多政治抒情诗。如《迎春曲》、《母亲颂》、《不断地飞跃不断地唱》、《革命长征征不断》、《国庆十五周年致台湾》等。

不幸逝世

1964年10月20日,柯仲平因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孔,在作协西安分会的党员干部会上演讲中,不幸突然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主要作品

《柯仲平文集诗歌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文集文论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短诗》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文论》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 (1902~1964.10)著

《浪中人 》 (1902~1964.10)著

《从延安到北京》 (1902~1964.10)著

《胜利大进攻》 (1902~1964.10)撰

《毛主席的小英雄》 (1902~1964.10)著

《反右派的歌》 (1902~1964.10)著

《毛主席指出总路线》 (1902~1964.10)著

《柯仲平文集诗剧歌剧卷》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文论》 (1902~1964.10)著

《柯仲平诗文集长诗》 (1902~1964.10)著

《无敌民兵》 (1902~1964.10)撰

《边区自卫军》 (1902~1964.10)著

《风火山》 (1902~1964.10)著

《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1902~1964.10)著

柯仲平纪念馆

柯仲平纪念馆位于云南广南县莲湖西畔,紧靠环湖西路。于1994年4月建成,是广南各族人民为了纪念柯仲平这位为革命战斗一生、歌唱一生的著名诗人而捐资兴建的。

纪念馆为中国传统式的四合院结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平方米,分一幢主馆和两幢附设展厅,一个碑廊。大院的地势呈阶梯状,从环湖路拾级而上,分三个平台。

第一台为大门和门内左右两侧的两幢附设展厅。大门系古式琉璃瓦覆面,朱红大铁门,门两侧墙体上是画家陆锡九先生创作绘制的粉彩山水画。门面正上方藏青色底板上是书法家陆铸先生书写的"北苑"草书二字。大门内是平台天井,左右两端各建附属展厅,展厅同属琉璃瓦覆面朱红墙体。

第二平台是大院绿化区,设有两个花池、两块樱花园和两个花台,其中有一个花台围护着一棵百年金桂,桂树苍老而枝叶茂盛,给纪念馆平添了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碑廊居于右花园外沿。

主馆居于顶台,属整个院落最显著的位置。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馆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纪念馆展厅,门外悬有柯仲平夫人等撰的"冲出莲城奔四海,刮起狂飘震九洲"(陆铸书)、"壮怀弹唱英雄史,诗苑高标革命花"(彭惠民书)、"笔风吹醒迷径草,墨雨润开含笑花"(李华甫书)等联。

正面底层与楼层交接处置陆铸先生书写的"柯仲平纪念馆"六个金色楷书大字。楼层分三部分,中间同属展厅,琉璃瓦覆面,左右两端平台上分别建有"莲花"、"毓秀"两座亭阁。

纪念馆主楼结构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纪念馆陈列着大量翔实的反映柯仲平生平事迹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和他的著作,其中图片178帧,实物82件和《柯仲平诗文集》等12种18个版本的著作,共21册。

这些图片和实物资料,充分展示了柯仲平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柯仲平纪念馆于1998年被定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诗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南人民奋发向上。

100周年

2002年1月25日是著名诗人柯仲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北京、云南、陕西等地文艺界的代表及柯仲平先生生前好友共聚一堂,一起缅怀这位人民诗人。

柯仲平是现代著名的革命诗人,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等职。他1902年生于云南,1964年不幸去世。1919年他领导昆明地区的学生运动,1921年离开家乡来到北平,从此开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他创作了众多的政治抒情诗,如《海夜歌声》、《不到黄河心不甘》、《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同时写了《劳工神圣》、《无敌民兵》、《十二把镰刀》等优秀剧目。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为革命做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

他所创作的诗歌戏剧被毛主席称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

"猛似狂飙热似火",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专门为柯仲平题写的,这句话概括了柯仲平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意志和决心。

在座谈会上,柯仲平的学生回忆了几次与柯老见面的情形,这位身披短皮袄、头扎羊肚毛巾、脚踏土布鞋、下巴上留着一把长须的革命诗人仿佛又重现眼前;当他的儿女讲父亲如何克服寻党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时,这位豁达、乐观、智慧的诗人仿佛又在用雷鸣般的声音表达着心声。

随着往事的不断提起,大家都陷入了哀痛,柯仲平的女儿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切,流着泪朗诵最能表达柯仲平一生献身革命的诗作《不到黄河心不甘》:"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

参考来源

  1. 柯仲平 ,360搜索
  2. 柯仲平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