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柑橘黄斑病

柑橘黄斑病

柑橘黄斑病
原圖鏈接

柑橘黄斑病,是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的柑橘球腔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叶中越冬。第二年春子囊果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等传播。子囊孢子萌发后并不立即侵入叶片,芽管附着在叶片表面伸长发育成表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后再从气孔侵入叶片,经2~4个月潜伏期后才表现症状。该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5℃左右,5~6月温暖多雨,最有利子囊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传播为害,是该病发病的高峰期。柑橘种类和品种中以红橘早橘朱红最重,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较轻。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的柑园造成树势衰弱;或不注意清园,积累大量菌源,均会加重发病。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柑橘黄斑病

拉丁学名两种:一是Stenella citri;二是叶点霉(Phyllosticta sp)

别 称:脂点黄斑病、脂斑病、褐色小圆星病

 
柑橘黄斑病
原圖鏈接

亚 门:子囊菌亚门

分布区域:广见于全国各柑橘产区

病原中文名:柑桔球腔菌病原

分类地位: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柑橘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发生症状

1、脂点黄斑病:在田间表现有三种类型症状,①脂点黄斑型:主要发生在春梢;背先出现针头大小的褪色小点,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状,后扩展成黄色斑块,叶背病斑上出现疤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粒点,随病斑扩展和老化,小粒点颜色加深,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与脂斑对应的叶片正面上,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边缘不明显;

②褐色小圆星型:主要发生在秋梢;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颜色深且隆起,后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满黑色小粒点;

③混合型:主要发生在夏梢,即在同一张病叶上,同时发生脂点黄斑型和褐色小圆星型的病斑。

2、拟脂点黄斑病:拟脂点黄斑病与脂点黄斑病相似,颜色黑褐色,微凸。

发病规律

本病是由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多以菌丝体在树上病叶或落地的病叶中越冬,也可在树枝上越冬;当春天气温回升到20℃以上,病叶经雨水湿润,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本病周年都有发生,尤以5~10月发生较多;树龄大发病重,幼龄和成龄树发病轻;春梢发病比夏梢、秋梢严重;柑桔树受冻害、日灼、机械损伤、虫伤等造成伤口是本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历年发病重,冬季清园不到位,老病叶多的果园,当年发病就会重;果园失管,树冠郁蔽,树势弱也容易引发此病。[1]

发病原因

柑橘脂点黄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果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当春季气温回升,病菌从新梢嫩叶的气孔、伤口等侵入叶片,潜伏期可长达2~4个月。

(1)湿度大时发病重,尤其遇持续降雨、洪涝、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而且柑橘种植区大多在山上,风大易造成伤口,尤其是沃柑、茂谷柑叶柄带刺易与叶片或果实摩擦产生伤口,易被病菌侵染引发病害。

(2)受冻害、日灼、机械损伤、虫伤等树势弱,果树抗逆性弱,细胞壁薄易被病菌侵染。

(3)往年发病严重的果园,清园不到位,病枝、烂叶、烂果未清出果园外,果园内残留大量侵染源,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侵染繁殖,导致病害爆发。树冠郁蔽、透光性差也容易引发病害。

(4)氮肥施用过多,枝叶徒长,抗逆性差;土壤板结、盐渍化,根系吸收能力弱,养分、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树势衰弱抗逆性降低,易上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在花谢2/3时,喷0.5%等量式波尔多液一次,隔6-8周再喷一次。为了避免柑橘锈壁虱的严重发生,喷第二次药可改用其他杀菌剂,例如50%多菌灵1OOO倍液、10%世高1500倍液或80%大生M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由于本病病菌只在幼果期侵染,所以喷药保护必须在落花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内进行。每隔15天喷一次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共喷2-3次。喷波尔多液后,要注意加强对锈壁虱的防治。 据在重庆试验,6月下旬至7月下旬,喷2次或在7月下旬喷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可显著减轻为害。

③及时清除地面落叶,减少病源。[2]

相关视频

如何防治柑橘脂点黄斑病

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四柑橘脂点黄斑病高发期,请做好防治工作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