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柑桔树脂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柑桔树脂病


柑桔树脂病
原圖鏈接

柑桔树脂病又叫烂皮病,是由一种子囊菌所引起的、发生在柑桔树的一种病害。此病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初发病时,影响树势,严重时,整株死亡,甚至毁园。贮藏期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柑桔树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中国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浙江柑桔产区黄岩临海、衢县、常山、温州、象山、宁海等县、市都有分布。病菌在枯枝及病死树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一般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4-6月和8-10月,以4-6月发病最盛。在适宜条件下,病组织内的病菌菌丝可向内蔓延扩张,病株被害程度逐年加重,经1-3年后致整株死亡。

防治柑桔树脂病应实行以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柑桔树脂病

别 名: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脚腐病

柑桔树脂病1
原圖鏈接

特 点:病部皮层组织松软,灰褐色

病 原:子囊菌

为害植物:柑桔树

为害部位:枝干、叶片、果实

病原特征

柑桔树脂病是由一种子囊菌所引起,其无性时期形成分生孢子器,有性时期形成子囊亮,但子囊壳不常见。树干病郁及枯枝上长出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抚状孔口,直径210-714微米。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卵形,无色,单胞,内含有油球1-4个,一般2个,大小6.5(-13)微米×3.25(-3.9)微米,平均8.58微米×3.26微米,易发芽;另一种为丝状或钩状,无色,单胞,大小18.9(-39)微米×0.98(-2.28)微米,平均28.4微米×1微米,不易发芽。

子囊壳呈球形,单生或群生,埋生于树皮下黑色的子座中,直径420-700微米,早均576.8微米;喙部细长,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渐细,突出于子座外,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形,大小42.2(-58.5)微米×6.5(-128.35)微米,顶部壁特厚,中有狭沟通向顶端,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隔膜处隘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内含有油球4个,大小9.75(-16.26)微米×3.25(-5.85)微米,平均12.87微米×4.16微米。 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在10℃及35℃下生长较为缓慢。

分布范围

柑桔树脂病在中国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浙江柑桔产区黄岩、临海、衢县、常山、温州、象山、宁海等县、市都有分布。

侵染循环

树脂病菌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里越冬。有性世代一般少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特别是下雨后),潜伏的菌丝体恢复生长发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孢子器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凝集成黄色纽带状的孢子角。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萌发芽管从伤口(冻伤、灼伤、剪口伤、虫伤等)侵入,芽管发展成菌丝。菌丝向韧皮部木质部蔓延,患部形成流胶型或干枯型病斑。潜育期在平均气温为21.0-25.3℃时为5-10天,在平均气温为17.9-23.0℃时为6-13天。病部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接种体。分生孢子常大量从枝干病部随雨水流下或借雨水溅射到新梢、嫩叶和青果上,萌发后进行侵染。由于柑桔新生组织活力较强,能够产生一种保护反应,以阻止病菌的继续扩展入侵;同时由于柑桔油孢内的油质及某些酶,也对病菌有抑制或杀伤作用,所以病部形成胶质小黑点,呈现所谓“砂皮”或“黑点”症状。如果病菌从果蒂入侵,则果实在果园里和贮运期间就会发生蒂腐病。

发病原因

1、管理粗放: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未及时处理、剪口伤、灼伤、虫伤等伤口,易发病。

2、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土壤通透性差,易发病。有的农户全年只施一次壮果肥,导致树体养分储备不足,树势下降,引起发病。

3、排水不良:排水不良的桔园易发生涝害,引起树势衰退,树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病。[1]

症状

通常将侵染枝干所发生的病害叫树脂病或流胶病;侵染果皮和叶片所发生的病害叫黑点病或砂皮病;侵染果实使其在贮藏期发生腐烂叫褐色蒂腐病。发生严重时常造成大面积柑橘园毁灭,或在贮运中造成大量烂果。

流胶型: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枝干被害,初期皮层组织松软,有小的裂纹,水渍状,并渗出褐色胶液,并有类似的酒糟味。高温干燥情况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干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丰密橘、朱红等品种上,枝干病部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不剥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隆起线,但在高湿和温度适宜时也可转为流胶型。病菌能透过皮层侵害木质部,被害处为浅灰褐色,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痕带。

砂皮或黑点型:幼果、新梢和嫩叶被害,在病部表面产生无数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略为隆起,很像黏附着许多细砂。[2]

病原

病原为 Phomopsis cytospore Penz. et Sacc.( Phomopsis citri Pawcett),属半知菌。有性态为Diaporthe meduscaea Nitsohke [Diaporthe citri (Fawcett) Wolf],属子囊菌。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内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在有水湿的情况下,孢子才能萌发和侵染。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5~25℃。此病菌为弱寄生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只能从寄主的伤口(冻伤、灼伤、剪口伤、虫伤等)侵入,才能深入内部。在没有伤口、活力较强的嫩叶和幼果等新生组织的表面,病菌的侵染受阻于寄主的表皮层内,形成许多胶质的小黑点。因此,只有在寄主有大量伤口存在,同时雨水多,温度适宜时,枝干流胶和干枯及果实蒂腐才会发生流行。而黑点和砂皮的发生则仅需要多雨和适温,在雨水较多的柑橘产区,常年黑点和砂皮均可流行。

防治措施

(1)、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可减轻冻害和机械损伤,保持树体较强的抗病力。

(2)、做好防冻、防旱和防涝工作。采收后及时施采果肥、根部培土铺草、寒流来临时进行熏烟等。及时做好抗旱和排涝工作。

(3)、结合修剪清除病源。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剪口涂保护剂,剪下的病枯枝集中烧毁。

(4)、树干涂白。比较稀疏的果园,在盛夏前将主干涂白,以防日灼。涂白剂可用生石灰20千克、食盐1千克加水100千克配制而成。

(5)、喷药保护。结合疮痂病防治,于春芽萌发期、花谢2/3时及幼果期各喷药1次。有效的药剂品种有波尔多液(硫酸铜0.5~1千克,石灰0.5~1千克,水100千克)、77%可杀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病树刮治。于春季彻底刮除发病枝干上的病组织,用75%的酒精消毒后,再涂上药剂。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抗菌剂402,或硫酸铜 1000倍液。


相关视频

柑橘疑难病害溃疡病、树脂病病害治疗

农作物病害防治,柑橘树脂病防治难点在哪?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