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枸杞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枸杞菜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枸杞菜(拉丁学名:Lycium chinense Mill)是茄科枸杞属植物。

枸杞菜多分枝,通常有棘刺,叶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冠淡紫色,裂片边缘密被缘毛,雄蕊稍短於花冠。它喜欢阴冷的气候条件,主要分布在中国宁夏甘肃河北青海等地。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枸杞菜

拉丁学名:Lycium chinense Mill.

科:茄科

族:茄族

属:枸杞属

种:枸杞菜

目:管状花目

别称:枸杞、红珠仔刺、牛吉力、狗牙子、狗牙根、狗奶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中国宁夏、甘肃、河北、青海等地、朝鲜、日本、欧洲有栽培

物种起源

学名历史

枸杞属(Lycium)来源于希腊语lykion,指的是一种多刺植物,该植物发现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古老城市吕底亚(Lycia)。

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L.)的种加词barbarum在拉丁语里解释为“药用的”。L.为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的英文缩写。

中华枸杞

(Lycium chinenseMill.)的种加词chinense是指该物种发现于中国,最早发现于中国台湾,与中国地区最常见的枸杞为一个种,现有北方枸杞变种。(Mill.为命名人缩写)

名称来源

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

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Wolfberry”是枸杞最常见的英文名,其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也许由于其属名Lycium的混淆音与Lycos类似,而Lycos有Wolf的意思,所以被叫做Wolfberry。而另一个英文名“Goji Berry”是自21世纪以来的叫法,即中国枸杞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了枸杞,所以来自于枸杞的拼音gǒuqǐ。

民间历史

别名

在中国枸杞有很多民间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宁夏枸杞主产区,宁夏省中宁县,农民们习惯称呼枸杞为“茨”,茨即蒺藜。这是由于野生枸杞与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烧柴,在民间把“茨”当作枸杞的俗名叫惯了。

在中宁农村,枸杞园称为茨园,枸杞树称为茨树,枸杞枝称为茨条。于是,盛产枸杞的中宁农村又被称为茨乡,富有中宁地方色彩的文化也往往被冠以茨乡的称号,如茨乡戏、茨乡歌谣等。但是,在药材领域里,枸杞即枸杞子,不用茨果,茨实等称谓。

历史故事

盛唐时代,据说有一天,丝绸之路来了一帮西域商贾,傍晚在客栈住宿,见有一女子斥责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训自己的孙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已200多岁,老汉也已是九旬之人。他受责打是因为不肯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两眼昏花。商人惊诧之余忙向女寿星讨教高寿的秘诀?女寿星见使者一片真诚,便告诉他自己四季服用枸杞。后来枸杞传入中东和西方,被那里的人誉为东方神草。

主要品种

中华枸杞

中华枸杞为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枝条细弱,弓状弯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纵条纹,棘刺长0.5-2厘米,生叶和花的棘刺较长,小枝顶端锐尖成棘刺状。叶纸质或栽培者质稍厚,单叶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基部楔形,长1.5-5厘米,宽0.5-2.5厘米,栽培者较大,可长达10厘米以上,宽达4厘米;叶柄长0.4-1厘米。

花在长枝上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在短枝上则同叶簇生;花梗长1-2厘米,向顶端渐增粗。花萼长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齿裂,裂片多少有缘毛;花冠漏斗状,长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骤然扩大,稍短于或近等于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顶端圆钝,平展或稍向外反曲,边缘有缘毛,基部耳显著;雄蕊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丝在近基部处密生一圈绒毛并交织成椭圆状的毛丛,与毛丛等高处的花冠筒内壁亦密生一环绒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弯,柱头绿色。

浆果红色,卵状,栽培者可成长矩圆状或长椭圆状,顶端尖或钝,长7-15毫米,栽培者长可达2.2厘米,直径5-8毫米。种子扁肾脏形,长2.5-3毫米,黄色。花果期6-11月。

宁夏枸杞

宁夏枸杞为灌木,或栽培因人工整枝而成大灌木,高0.8-2米,栽培者茎粗直径达10-20厘米;分枝细密,野生时多开展而略斜升或弓曲,栽培时小枝弓曲而树冠多呈圆形,有纵棱纹,灰白色或灰黄色,无毛而微有光泽,有不生叶的短棘刺和生叶、花的长棘刺。叶互生或簇生,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长2-3厘米,宽4-6毫米,栽培时长达12厘米,宽1.5-2厘米,略带肉质,叶脉不明显。

花在长枝上1-2朵生于叶腋,在短枝上2-6朵同叶簇生;花梗长1-2厘米,向顶端渐增粗。花萼钟状,长4-5毫米,通常2中裂,裂片有小尖头或顶端又2-3齿裂;花冠漏斗状,紫堇色,筒部长8-10毫米,自下部向上渐扩大,明显长于檐部裂片,裂片长5-6毫米,卵形,顶端圆钝,基部有耳,边缘无缘毛,花开放时平展;雄蕊的花丝基部稍上处及花冠筒内壁生一圈密绒毛;花柱象雄蕊一样由于花冠裂片平展而稍伸出花冠。

浆果红色或在栽培类型中也有橙色,果皮肉质,多汁液,形状及大小由于经长期人工培育或植株年龄、生境的不同而多变,广椭圆状、矩圆状、卵状或近球状,顶端有短尖头或平截、有时稍凹陷,长8-20毫米,直径5-10毫米。种子常20余粒,略成肾脏形,扁压,棕黄色,长约2毫米。花果期较长,一般从5月到10月边开花边结果,采摘果实时成熟一批采摘一批。

辨析

中华枸杞与宁夏枸杞在鉴定时容易发生错误,宁夏枸杞的叶通常为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花萼通常为2中裂,裂片顶端常有胼胝质小尖头或每裂片顶端有2-3小齿;花冠筒明显长于檐部裂片,裂片边缘无缘毛;果实甜,无苦味;种子较小,长约2毫米。而枸杞的叶通常为卵形、卵状菱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萼通常为3裂或有时不规则4-5齿裂;花冠筒部短于或近等于檐部裂片,裂片边缘有缘毛;果实甜而后味带微苦;种子较大,长约3毫米左右。[1]

生长习性

枸杞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当气温稳定通过7℃左右时,种子即可萌发,幼苗可抵抗-3℃低温。春季气温在6℃以上时,春芽开始萌动。枸杞在-25℃越冬无冻害。

枸杞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在干旱荒漠地仍能生长。生产上为获高产,仍需保证水分供给,特别是花果期必须有充足的水分。长期积水的低洼地对枸杞生长不利,甚至引起烂根或死亡。

光照充足,枸杞枝条生长健壮,花果多,果粒大,产量高,品质好。枸杞多生长在碱性土和砂质壤土,最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

分布范围

中华枸杞:分布于中国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以及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朝鲜,日本,欧洲有栽培或逸为野生。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在我国除普遍野生外,各地也有作药用、蔬菜或绿化栽培。

宁夏枸杞:由中国西北地区的野生枸杞演化的,现有的栽培品种仍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之下野生。我国早期的药用枸杞就是西北地区采集野生枸杞的产品,在秦汉时期的医药书籍中已经有药用枸杞的记载。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称:枸杞以“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一带)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甘美异于他处者。”

有一些枸杞属(Lycium)的其它种类也经常被当地称作枸杞,如云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Kuang)或柱筒枸杞(Lycium cylindricumKuang)等地方性枸杞种类,由于这些种类分布范围狭窄,不易看见,所以更多的还是中华枸杞或宁夏枸杞。而且根据两种枸杞的分布特点,也可作简单判断,即如果在中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发现,基本为中华枸杞或其变种、如果在西北发现,基本为宁夏枸杞或其变种。[1]

参考文献

  1. 枸杞菜香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