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林冲夜奔(节选) ——声音的戏剧(杨牧诗歌)

《林冲夜奔(节选) ——声音的戏剧》是诗人杨牧写得一首现代诗歌。

目录

作品原文

第一折 风声·偶然风、冒混声

等那人取路投草料场来

我是风,卷起沧州

一场黄昏雪——只等他

坐下,对着葫芦沉思

我是风,为他揭起

一张雪的帘幕,迅速地

一张雪的帘幕,迅速地

柔情地,教他思念,感伤


那人兀自向火

我们兀自飞落

我们是沧州今夜最焦灼的

风雪,扑打他微明的

竹叶窗。窥探一员军犯:

教他感觉寒冷

教他嗜酒,抬头

看沉思的葫芦

这样小小的铜火盆


燃烧着多舌的山茱萸

诉说挽留,要那汉子

忧郁长坐。 “总比

看守天王堂强些……”

如寒落的天气——我们是

我们是今夜沧州最急躁的风雪

这样一条豹头环眼的好汉

我是听说过的:岳庙还愿

看那和尚使禅杖,吃酒,结义

一把解腕尖刀不曾杀了

陆虞侯。这样一条好汉

燕颔虎须的好汉,腰悬利刃

误入节堂。脊杖二十

刺配远方


扑打马草堆,扑扑打打

重重地压到黄土墙上去

你是今夜沧州最关心的雪

怪那多舌的山茱萸,黄杨木

兀自不停地燃烧着

挽留一条向火的血性汉子

当窗悬挂丝帘幕

也难教他回想青春的娘子


教他寒冷抖索

寻思嗜酒——

五里外有那市井

何不去沽些来吃?

1974

注: 《林冲夜奔》取材自《水浒》,作考借用元杂剧的关目 结构,共分四折,每折一个叙述者,即为诗的抒情主人公。 第一折:风声。第二折: 山神声。偶然判官、小鬼混声。第三折分甲、乙、丙,都是林冲的独白。第四折又回到开头, 为雪声,偶然风、雪、山神混声。作者不直接叙述故事,而是借用这个妇孺皆熟的情节,在规定购情景中,以特殊的身分(如风、雪、山神以及林冲内心的戏剧独白),予以强烈的抒情,故副题为“声音的戏剧”.因全诗较长,这里选登第一折。

作者简介

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国台湾花莲人,毕业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

早期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婉约的路子。

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善长于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意象繁复纷奇,情韵醇厚,诗意深湛隽永,散文亦为人称颂。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灯船》等。[2]

1946年,六岁的杨牧就读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仅读台湾方言、日语及少阿美语。

1951年,开始接触《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

1952年,小学毕业,就读花莲中学初级部,同届同学有王祯和,并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3]

1955年,初中毕业,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四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九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来因兴趣不合,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4]

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画”诗创作班,并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著比浪漫诗人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开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血腥战争的矛盾。[5]

1972年,后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

1984年,《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