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涡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极地涡旋(英语:Polar Vortex)简称极涡,是一种发生于极地的,介于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中、上部的,持续性且大规模的气旋。这种涡旋在极夜的时候最为强大,因为此时的温度梯度是最大,但持续缩减,到夏季甚至会消失。
简介
极地涡旋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强度以及移动不仅对极区,而且对高纬地区的天气都有明显影响。
极地是地球的冷极,也是大气的冷源,因而在极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压,在极地上空则形成冷性低压。
极涡的位置和活动范围时有变化,尤其冬半年活动演变比较复杂,最长的活动过程达35天之久。极涡闭合中心有时分裂为2个或3个,甚至3个以上,当偏离极地向南移动时,常导致寒潮活动增多、增强。
据统计,在10个冬半年影响我国的171次寒潮中,有102次是亚洲上空出现持久极涡[1],其中6次强寒潮过程都与极涡在亚洲上空的位置明显偏南相关。
记载历史
最早记载极地涡旋现象的文献出现于1853年。在北半球的冬季,这种现像会导致了突然性平流层暖化。
1952年,在海拔高度超过20公里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导致的平流层暖化。在2013后的北美冬季,新闻和天气媒体中经常提到这种现象,使得该术语推广成为对于极低温寒潮的解释。
后果
南极极地涡旋比北极极地涡旋更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更长。这是因为北半球高纬度地质因素增强了罗斯比波[2],而就是罗斯比波引起涡旋的破裂;与之相比,在南半球涡旋则更为稳定。北极涡旋形状上是瘦长的,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加拿大的巴芬岛,而另一个在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南极极地涡旋的化学现象已经导致严重的臭氧消耗。极地同温层云团中的硝酸与CFC反应生成氯,也就是对臭氧的光化学破坏。氯在冬天的极夜中凝聚、堆积,到春天(9月或10月),持续的臭氧破坏也将更为严重。这些云只能在-80°C以下形成,故而较为暖和的北极区域形成不了臭氧层空洞。
一些天体同样已知有极地涡旋现象,包括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的卫星——土卫六。
视频
极地涡旋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今天的冷空气只是开胃菜 下周初还有寒潮袭来,腾讯大浙网,2014-12-11
- ↑ 在太阳发现类似于控制地球天气的罗斯比波 ,搜狐,201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