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題解,譯文,注釋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壕吏》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之子)的鄴郡(今河南安陽),並四處徵兵。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趕往華州任所。一路所見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途中,投宿石壕村,巧遇吏卒深夜捉人,就其所見所聞,寫成此篇詩作。
這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通過親眼目睹,如實地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行文落筆筆墨簡潔精煉,畫面感強,抒情與議論相結合,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發出了無聲的吶喊。[1]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
「暮投」二句: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七十里干壕村。吏:官吏,低級官員,這裡指抓壯丁的差役。夜:在夜裡。名詞作狀語。
逾:越過;翻過。走:跑,這裡指逃跑。
「吏呼」二句: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麼。怒:惱怒,兇猛,粗暴,這裡指兇狠。啼:哭啼。苦:悽苦。
「聽婦」二句: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shù):防守,這裡指服役。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這裡引申為完結。
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有孫」二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未:還沒有。去:離開,這裡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嫗」二句:老嫗:老婦人。
衰:弱。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河陽: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譯文
離開洛陽趕往華州赴任,一路顛簸勞累,日落黃昏的時候,便投宿在石壕村。正熟睡當中,忽聽到夜裡有差役呼喊着敲門,原來是強行來徵兵。嚇得這家老翁趕緊越牆逃走,老婦連忙出門去應付差人。
差役大聲怒吼,質問為何遲遲才開門,那架勢是那樣的兇狠!老婦人戰戰兢兢地哭得是那樣悲傷悽苦。只聽得老婦迎上前訴說,家中有三個兒子都已經去參加鄴城之戰了。前幾天,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她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疆場。現在,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再活過來了!老婦家裡也已經沒有其他男人可以從軍了,只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只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才沒有離去,但她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裙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還是請求跟隨官吏連夜趕回軍營。現在趕快到河陽戰場去服役,或許還能趕上為軍營準備做好明天早上的飯菜。
夜深了,官吏與老婦的說話聲漸漸消失,但還能隱隱約約聽到幽怨悽苦的哭泣。天亮後,因為我還要繼續趕路,只能同偷偷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心情沉重地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