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平根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杜平根學派(Tubingen School ),是指十九世紀中葉一小撮以鮑爾(Ferdinand Christian Baur, 1792~1860)為中心的新約學者所形成的圈子,當時鮑爾正是杜平根大學的神學教授。

神學(古希臘語:Θεολογια,拉丁語:theologia,英語: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邏各斯/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1]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2]

簡介

此學派最出名的人物包括策勒爾(Eduard Zeller, 1814~1908),他是鮑爾的女婿;史威格勒(Albert Schwegler, 1819~57);此外與之略有關係的還包括立敕爾(Ritschl, Albrecht)、希爾根斐得(Adolf Hilgenfeld, 1823~1907),和禾格馬(Gustav Volkmar, 1809~93)。

雖然鮑爾是此學派公認的領袖,但杜平根一詞引起人注意的,卻始於史特勞斯的《耶穌生平》(D. F. Strauss, 史特勞斯, Life of Jesus),它是1835年初版,一經面世,「杜平根」一詞幾乎即成了「不信派」的同義詞;當鮑爾和他的門生研究新約時,正統教會對他們極為懷疑,因為整個學派都守着史特勞斯那種「不信神跡」的立場。鮑爾說︰「相信神跡,就會停止一切的解釋與了解。」這種不信神跡的立場,可說就是杜平根學派的神學立場。他們本乎這立場開始精密的研究,諸如新約的作者及成書日期等。

除了這個主導的神學立場外,鮑爾在1830年代,還發展出一些較有限制的歷史了解,即是說,他們認為初期教會是一個兩黨相爭的團體,一方面是由彼得帶領的猶太基督徒,另一方面是由保羅帶領的外邦基督徒。這兩派人物誓不相讓,抗爭了一百年之久;至終到了二世紀末,兩派的特性都給磨平,或為對方吸收了才復和。他們研究所有新約書卷的問題,都是為要支持這理論,為要找出該段經文是屬彼得派的、保羅派的,或復和派的,這就是他們所謂的當代「趨勢」(Tendenz);只要找出鮑爾所言的趨勢,我們才能為新約書卷的作者與日期等問題找出答案。他們認為只有五卷書是真確的──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和啟示錄;其他書卷全是後人偽托的,多是在二世紀成書。

這學派聲譽最隆的時候,是史威格勒出版他兩大冊的《後使徒時代》(The Post-apostolic Age),它把這學派的立場作了詳細的交代。但自翌年起,這學派慢慢就分裂了。到了鮑爾在1860年過世,我們也差不多可以說這學派已到了它的最後一站。新的研究逐漸顯出鮑爾的歷史觀是不準確的,而把新約放在他建立的框框內,全是因為他誤解了歷史證據所致。舉例說,《革利免講道集》(Clementine Homilies)並非如鮑爾說的,是約在二世紀行邪術的西門假託保羅之名而寫成,現代研究指出此書是很後期才寫成,約為主後三到四世紀,而書的目的也不在模仿保羅。1870年代查恩(Theodor Zahn)與萊特佛特(J. B. Lightfoot)對伊格那丟書信的研究(參使徒後期教父,Apostolic Fathers154Apostolic Fathers),更像把最後一顆釘子釘進杜平根學派的棺材裡;他們二人的研究指出,此書並不反映出鮑爾所言的當代兩派的惡鬥。其他研究亦逐一推翻鮑爾把新約書卷的成書日期推遲的主張。

論到這學派對新約研究的影響,無可否認它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一個神學運動,一種不信神跡的立場,成了許多解經家之方法論的基礎。在1835年之前,經學者是本於聖經的真確與可信,研究聖經的歷史與神學問題;但自從史特勞斯的作品問世後,這個神學立場就給徹底破壞,他們認為沒有任何神跡記錄是可信的,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完全是自然的,不必假借超自然因素來了解。鮑爾完全接納這個立場︰一種全屬自然的神學及歷史角度,就足以解釋和決定聖經所有的解釋。

參考文獻

  1. 上帝,優文網,2014-05-28
  2. 神學的定義與任務,太原市基督教兩會,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