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福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福绵,1932年4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山东蓬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其间曾应邀赴日本关西大学讲学,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研究,日本京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任客座教授。李福绵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功能高分子化学,是中国较早开展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方面研究工作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的学者之一。在含芳香叔胺、脂肪叔胺及氮杂环功能性烯类单体,特别是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聚合(包括光聚合)、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含芳香叔胺,氮杂环烯类单体的合成、聚合及其既作为可聚合单体又作为氧化还原体系(包括光氧化还原体系)的一个组分的研究是很具特色的工作。

科学研究

高分子化合物

李福绵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功能高分子化学,是中国较早开展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方面研究工作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的学者之一。在含芳香叔胺、脂肪叔胺及氮杂环功能性烯类单体,特别是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聚合(包括光聚合)、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含芳香叔胺,氮杂环烯类单体的合成、聚合及其既作为可聚合单体又作为氧化还原体系(包括光氧化还原体系)的一个组分的研究是很具特色的工作。在含脂肪叔胺的丙烯酸类单体方面,合成了一些新型单体,研究了这些单体在过氧化二酰存在下的聚合规律,及其作为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规律。从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聚合物作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等应用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在含荧光生色基团烯类单体光化学性质方面,合成了一系列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给电子性荧光生色基团又含缺电子性可聚合碳碳双键的烯类单体(A(=)-D(*)型),发现这类单体在相同生色团浓度下的荧光强度均远低于其相应的聚合物或饱和模型化合物的荧光强度。这类单体能够发生光诱导自聚合反应,也可以引发其他不含生色基团的缺电子性烯类单体的光聚合并且自身参与聚合。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首次提出的“荧光结构自猝灭效应”(SSQE)的概念已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发表了系列文章,并收集在有关的专著中。近年来,合成了含有受电子性荧光生色基团和给电子性可聚合碳碳双键的烯类单体(D(=)-A(*)型),结果显示这类单体也表现出SSQE。这表明SSQE不是某一个单体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而是含有给电子性荧光生色基团和受电子性碳碳双键,或反之,含有受电子性荧光生色基团和给电子性碳碳双键的烯类单体共有的特性。

在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化反应研究方面,李福绵成功地以一步法制成了交联聚乙烯醇球状载体,为固定化酶、亲合层析等提供了性能上有特色的反应性载体。由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派生的聚阳离子、聚阴离子所构成的新型聚离子复合物,不论在强度、抗凝血性、透过性等方面都表现了优越的性能。以聚乙烯醇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工艺新颖,具有特色,已通过了鉴定,还主持了年产300吨的以反相悬浮法生产超快速高吸水性树脂(SSAP)的中试。

成果荣誉

李福绵为白内障摘除后内植人工晶体设计合成了新型可折叠眼内植晶体材料及可聚合紫外线吸收剂。这类紫外线吸收剂由于用量少、效率高,已申请了专利。他为黑白电视显像管铝化荧光屏工艺所研制的溶液成膜剂。已通过鉴定并投产,为彩色显像管所研制的乳液成膜剂也已通过鉴定,并将投产以代替进口产品。

李福绵治学严谨,业勤善思,科研中选题求实求新并敢于突破。他主张思路要广,分析要细,起步要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要大胆设想。他很注意与国内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认为这是博采众长、开拓思路的重要环节。至今他在国内外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50多篇,并有译著9部。

李福绵在学术活动方面非常活跃,曾任两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高分子通报》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生物医学工程杂志》、《Polymer International》、《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等国内外期刊的编委,《化学研究》顾问。

中国科研人员

中国科协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6年的近4200万人,增至2016年的9154万人。我国投身研发活动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总量保持世界第一,2007年至2016 年,从173.6万人/年增长到387.8万人/年。R&D研究人员[1]在2016年达到169.2万人/年,占R&D人员的比重为43.6%。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中国研究与发展(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数占全球总量(世界4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合计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18.8%上升到2015年的21.9%,位居全球首位[2]

视频

李福绵 相关视频

高分子学报、高分子科学期刊宣传片
3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