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白《扶风豪士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白

扶风豪士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诗人在当年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所谓“扶风豪士”可能是籍贯扶风的溧阳县主簿,他名叫窦嘉宾,李白在《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提到过溧阳“主簿扶风窦嘉宾”,此人性情豪爽而好客,因此,李白称他为“豪士”。李白当时是避难而来,受到盛情款待,为了表示感谢,也借此抒怀,即席写成此诗,并借以倾吐自己的怀抱。[1]

诗分三层:前四句叙事,写世乱的时代背景;中十六句主写豪士;后九句自书胸臆,并激励豪士为国家时局动荡而贡献力量。全诗既沉着顿宕,又气概非凡,前后三层都是抒情,衔接无痕,用典精审,纵横捭阖,极其丰富了诗的内涵。

原文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注释

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

“天津”句: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田入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故址在今洛阳西南洛水上。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比喻胡兵杀人之多。

“白骨”句:谓尸首遍地之意。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攻陷洛阳,杀人如麻,骸骨成堆。

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作人”句:作人,为人。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此句反其意而用之,谓扶风豪士为人不倚仗权势。

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即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张良”二句: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怀抱着向强秦复仇的志向,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接受了《太公兵法》一编。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刘邦,立下了不朽之功。天下大定后,他不贪恋富贵,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译文

暮春三月,洛阳城内外,胡兵奔突,胡沙飞扬。猖狂凶悍的安史叛军害得城中的百姓怨声连天,哀号不绝,令人痛断肝肠。

天津桥下,流水被鲜血染成红色,如同呜咽的血泪汩汩流淌。郊外腐尸遍野,骇人的白骨杂乱地相互撑起,如乱麻一样堆积成山。

到处兵荒马乱,我也只能奔迁东南方向的吴越一带避难。谁料想,逃难之人多得如同天上浮云一样,通向四面八方曲折遥远的道路都被拥挤的人群所堵塞,无法通行。

次日早上,旭日东升,那一抹朝阳惊起了一群乌鸦的聒噪。城门大开,逃难的人们就像被扫起的落花一样,四处飘散开去。

来到吴地,正是梧桐初发之时,柔软的杨柳枝条轻拂着雕饰华丽金边的井栏。美景如画,人心自然就欢畅,我应邀来到扶风豪士衙醉饮一场。

扶风豪士性情豪爽,堪称天下奇人,他与我意气相投又相互仰慕,我们的情谊深厚如青山般不可更移。他磊落为人,从来不倚仗将军权势;他豪情好客,开怀畅饮起来,哪里还顾及什么尚书权贵的身份。

他端出精美的雕盘,装满丰盛的菜肴,招待众位宾客,席间,吴歌赵舞随着音乐翩翩而起,长长的舞袖荡起香风阵阵飘飞。

忽然想起了战国时期的原、尝、春、陵四公子,他们打开胸怀,真诚待人美名传扬之事你一定听说过。他们堂中食客各自有三千多,然而有朝一日挺身出来报达恩情的又有谁呢?

我手执利剑,横眉竖挑,胸怀坦荡,磊落光明,是何等地清澈如水啊;我脱下帽子,恭敬地对你微笑;我与你开怀对饮,为你唱吟诗句,是何等欢乐啊。我之所以没像张良那样跟随赤松子归隐而去,是因为敌未退、功业尚未成就。你也应当像沂水桥上黄石公那样,明了我的志向,深知我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