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泽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泽椿
出生 1935年6月1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

李泽椿 1935年6月出生,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出生于江苏南京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现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组顾问委员、国家环保部两委委员、空军科技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层次科技领军与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培 养对象带教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 几十年来一直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20世纪70年 代末作为主要参加者和组织者,研究并建立我国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七五”期间主持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研制并建立我国第一个中 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2年到1994年组织并设计构成巨型计算机银河—II和CrayG90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 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八五”期间主持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组织研制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了业务应用。“九五”期间 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完成后极大地提升了我国NWP业务预报水平。

上述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次;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贡献奖。 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针对我国气象灾害预警及其对策研究内容,在战略性、综合性高度上提出全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若 干建议,其论点在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减灾委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讨论减灾问题时获得广泛认同。还参与我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的研究,承担有关气象灾害减灾防 灾方面研究项目,结合实施轻减霾污染程度的方案缓解广大群众受害影响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咨询建议。承担中国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受聘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谋参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的科技顾问。 李泽椿曾参加中国科协多届学术年会,还应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中国青少年俱乐部国家行政学院、多个省市地区领导干部会议、多个中学邀 请作有关科普报告,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各基层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突发灾害事件时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对中学生起了科学引导作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

研究领域

李泽椿院士几十年来一直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其主要贡献在于作为组织者和主要参加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组织协助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了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并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和群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开展了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研究。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性研究:如钱正英主持的国务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任专题组副组长主持《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专题;主持徐匡迪负责的国家发改委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对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的进行的咨询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中《农业资源保证与环境安全》专题;主持钱正英负责的国家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东北自然环境历史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承担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跟踪评价10个973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气象、地震、海洋等领域。为省气象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作了大量咨询。[2]

科研成果

“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NWP业务预报水平。其主持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3]

工作简历

1935年6月1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2年毕业于地球物理系本科六年制

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到国家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工作

1983年到1996年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1981年评为我国著名工程师

1987年评为正研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

2004年5月20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请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4]

参考资料

  1. 李泽椿中国南通气象博物馆
  2. 李泽椿院士中国气象局网站2014-10-17
  3. 李泽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 李泽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