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学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
 
(增加内部连结)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 行 1:
 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李学勤]]'''
 +
| 外文名 =
 +
| 圖片  =
 +
[[File:李学勤.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7b00941b0be334ca.jpg?size=391x553 图片来源360搜索]]]
 +
| 出生日期 =    1933年3月
 +
| 出生地點 = 北京
 +
| 逝世日期 = 
 +
| 国籍    =   中国
 +
| 民族    =   汉族
 +
| 職業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
| 教育程度 =   清华大学哲学系
 +
| 信仰    =   
 +
| 知名作品 =   《走出疑古时代》
 +
}}
 +
'''[[ 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 甲骨学]] [[ 青铜器]] [[ 战国文字]] [[ 简帛学]] ,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
 +
<ref>{{cite news|url=http://v.ccdi.gov.cn/lzjy/kss9/|title=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中国政府网</ref>
 +
==人物生平==
 +
*1933年,李学勤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
 +
 
 +
*1951年至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
 +
 
 +
*1952年夏,入学不到两年的李学勤在既未毕业、也未取得任何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清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
 +
 
 +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的助手。
 +
 
 +
*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
 
 +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长。
 +
 
 +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
 
 +
*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
 
 +
李学勤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
*2011年9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召开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馆长聘书颁发仪式,李学勤正式担任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任期五年。
 +
 
 +
*2013年7月9日,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于成都金堂举行。该奖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起,历时六年的网络投票、五个月的正式评议,正式公布了该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
 +
<ref>{{cite news|ur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312556649627390&wfr=spider&for=pc|title=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中国经济网</ref>
 +
==学术活动==
 +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
==主要著作==
 +
[[File:李学勤1.jp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9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36d492bc7f3e6709ba0042fd0bc69fb8/d833c895d143ad4b4041285b82025aafa40f063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d833c895d143ad4b4041285b82025aafa40f0639?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ref>科学出版社</ref>,1955
 +
 
 +
*《殷代地理简论》<ref>科学出版社</ref>,1959
 +
 
 +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
 
 +
*《李学勤集》<ref>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f>,1989
 +
 
 +
*《新出青铜器研究》<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
 +
 
 +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
 +
 
 +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
 +
 
 +
*《走出疑古时代》<ref>辽宁大学出版社</ref>,1994
 +
 
 +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ref>上海文艺出版社</ref>,1997年
 +
[[File:李学勤2.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d9fab871d11373f0f13f689d940e4b8b/1e30e924b899a90144b17b3c1d950a7b0208f537.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09bb4f3d2e2e4cd43c6d9750?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缀古集》<ref>上海古籍出版社</ref>,1998
 +
 
 +
*《四海寻珍》<ref>清华大学出版社</ref>,1998
 +
 
 +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ref>辽宁大学出版社</ref>,1999
 +
 
 +
*《重写学术史》<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1
 +
 
 +
*《李学勤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之一<ref>上海辞书出版社</ref>,2005
 +
 
 +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ref>外文出版社</ref>,1980年。
 +
 
 +
*《东周与秦代文明》<ref>文物出版社</ref>,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
 
 +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
 
 +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1985年。
 +
 
 +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年。
 +
 
 +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
 
 +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ref>文物出版社</ref>,1985、1986 年。
 +
 
 +
*《新出青铜器研究》<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年。
 +
 
 +
*《周易经传溯源》<ref>长春出版社</ref>,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
 
 +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ref>文物出版社</ref>,1995年。
 +
 
 +
*《中国青铜器概说》<ref>外文出版社</ref>,1995年。
 +
 
 +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ref>上海古籍出版社</ref>,1996 年。
 +
 
 +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ref>中国青年出版社</ref>,1999年。
 +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ref>安徽教育出版社</ref>,1999年。
 +
 
 +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
 
 +
*《拥篲集》<ref>三秦出版社</ref>,1999年。
 +
 
 +
*《甲骨百年话沧桑》<ref>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f>,2000年。
 +
 
 +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
 
 +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2001年。
 +
 
 +
*《重写学术史》<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1年。
 +
 
 +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ref>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f>,2002年。
 +
 
 +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ref>复旦大学出版社</ref>,2003年。
 +
 
 +
*《清路集》<ref>团结出版社</ref>,2004年。
 +
 
 +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ref>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f>,2005年。
 +
 
 +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
 
 +
*《李学勤文集》<ref>上海辞书出版社</ref>,2005年。
 +
 
 +
*《李学勤早期文集》<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8年。
 +
 
 +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
 +
 
 +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ref>东方出版社</ref>,2008年。
 +
 
 +
*《李学勤说先秦》<ref>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f>,2009年。
 +
 
 +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
 +
 
 +
另有学术论文1000余篇。
 +
 
 +
==社会职务==
 +
[[File:李学勤3.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2468d457ebf81a4c2232ebcbe72a6029/a2cc7cd98d1001e9115a722cb80e7bec54e797aa.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9c57e3fa870aa0cdb48f31cb?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
 +
 
 +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
 
 +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
 
 +
*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
 
 +
*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
*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
 
 +
==主要荣誉==
 +
*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
 
 +
*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
 
 +
==人物访谈==
 +
===重估古代文明===
 +
 
 +
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判断写进了报告。然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长度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应该如何考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估价?
 +
 
 +
3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和风拂面,仿佛给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起源和价值重估等问题捎来了答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家中书房,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专访,为我们解疑答惑,使我们受益良多。
 +
 
 +
李学勤先生表示,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传统观念估计得比较迟、比较低,显得评价不公。我们应该"走出疑古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做进一步探索,充分运用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拓出一个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
<ref>{{cite news|url=http://www.sohu.com/a/297334836_120025878|title=追记李学勤:他的离去,留下了需要几代人来填补的空白 }}搜狐网</ref>
 +
===核心提示===
 +
 
 +
探索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是探索起源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形成了有分层的社会,形成了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机器,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
 
 +
"二重证据法"既规定了后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方向,也规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
 
 +
要面向广大学术界和人民群众,写简明扼要、明白易晓的文章。文风不仅是一个文字技巧问题,也是如何跟生活、群众相结合的问题。<ref>{{cite news|url=https://baike.so.com/doc/6082827-6295927.html|title= 李学勤}}360搜索</ref>
 +
==文献参考==
 +
{{Reflist}}
 +
 
 +
[[Category:历史学家]]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於 2023年4月24日 (一) 23:33 的最新修訂

李學勤
出生 1933年3月
北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清華大學哲學系
職業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知名作品 《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1933- ),北京人,清華大學哲學系肄業。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文化研究,注重將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等眾多領域,均有卓越建樹。現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曾任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等多所外國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國內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2014年9月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1月21日,被評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 [1]

人物生平

  • 1933年,李學勤生於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喜愛讀書。
  • 1951年至1952年,就讀清華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岳霖。
  • 1952年夏,入學不到兩年的李學勤在既未畢業、也未取得任何學位的情況下,離開清華,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輔助曾毅公、陳夢家,編著《殷墟文字綴合》。
  • 1954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擔任侯外廬的助手。
  • 1985年至1988年,任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提出了"走出疑古時代"口號。
  •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長。
  •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 2004年起,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數於清華肄業、而後成為教授的特例之一。

李學勤擔任人文社科學院歷史系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顧問、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 2011年9月29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召開前,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行館長聘書頒發儀式,李學勤正式擔任受聘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任期五年。
  • 2013年7月9日,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於成都金堂舉行。該獎由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發起,歷時六年的網絡投票、五個月的正式評議,正式公布了該獎獲得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

[2]

學術活動

李學勤在同輩學者中以視野開闊、學識淵博、善於利用新發現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國外漢學研究成果和多學科結合治學而著稱。他是第一個綜合研究戰國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辭說"與"兩系說",雖然曾經引起很大爭議,但最後漸成定論。李澤厚曾稱其為大陸學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學方面,由於其見識深邃,常被與裘錫圭並稱為當世兩大權威。

主要著作

  • 《殷墟文字綴合》(與人合作)[3],1955
  • 《殷代地理簡論》[4],1959
  • 《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
  • 《李學勤集》[5],1989
  • 《新出青銅器研究》[6],1990
  • 《比較考古學隨筆》,(香港)中華書局,1991
  •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灣)時報出版,1994
  • 《走出疑古時代》[7],1994
  • 《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8],1997年
  • 《綴古集》[9],1998
  • 《四海尋珍》[10],1998
  •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11],1999
  • 《重寫學術史》[12],2001
  • 《李學勤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之一[13],2005
  • 《中國青銅器的奧秘》[14],1980年。
  • 《東周與秦代文明》[15],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訂版。
  • 《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
  •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定稿)[16],1985年。
  • 《睡虎地秦墓竹簡》(定稿)[17],1990年。
  • 《英國所藏甲骨集》(與齊文心、艾蘭合作),中華書局,1986、1992年。
  • 《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18],1985、1986 年。
  • 《新出青銅器研究》[19],1990年。
  • 《周易經傳溯源》[20],1992 年、修訂本《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
  • 《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與艾蘭合作)[21],1995年。
  • 《中國青銅器概說》[22],1995年。
  •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與彭裕商合作)[23],1996 年。
  • 《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24],1999年。
  •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25],1999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所藏甲骨集》(與齊文心、艾蘭合作),中華書局1999年。
  • 《擁篲集》[26],1999年。
  • 《甲骨百年話滄桑》[27],2000年。
  • 《中國青銅器萃賞》,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2000年。
  •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定稿)[28],2001年。
  • 《重寫學術史》[29],2001年。
  • 《中國古史尋證》(與郭志坤合作)[30],2002年。
  • 《中國古代文明十講》[31],2003年。
  • 《清路集》[32],2004年。
  •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33],2005年。
  • 《青銅器與古代史》,(台灣)聯經,2005年。
  • 《李學勤文集》[34],2005年。
  • 《李學勤早期文集》[35],2008年。
  •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
  • 《李學勤講中國文明》[36],2008年。
  • 《李學勤說先秦》[37],2009年。
  • 《通向文明之路》,商務印書館,2010年。

另有學術論文1000餘篇。

社會職務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科組組長;
  •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 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
  • 中國錢幣學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 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
  • 楚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主要榮譽

  • 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
  • 2014年9月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人物訪談

重估古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將"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一判斷寫進了報告。然而,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長度到底應該如何判斷?中華文明的起源究竟應該如何考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價值是否需要重新估價?

3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和風拂面,仿佛給我們燦爛的中華文明起源和價值重估等問題捎來了答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李學勤先生在清華大學荷清苑家中書房,接受了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的專訪,為我們解疑答惑,使我們受益良多。

李學勤先生表示,中國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傳統觀念估計得比較遲、比較低,顯得評價不公。我們應該"走出疑古時代",對中華文明起源過程做進一步探索,充分運用文獻研究和考古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拓出一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38]

核心提示

探索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是探索起源的過程,在某一個階段形成了有分層的社會,形成了恩格斯所說的國家機器,這就是文明的起源。

"二重證據法"既規定了後來中國歷史學的發展方向,也規定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

要面向廣大學術界和人民群眾,寫簡明扼要、明白易曉的文章。文風不僅是一個文字技巧問題,也是如何跟生活、群眾相結合的問題。[39]

文獻參考

  1.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 中國政府網
  2.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 中國經濟網
  3. 科學出版社
  4. 科學出版社
  5.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6. 文物出版社
  7. 遼寧大學出版社
  8. 上海文藝出版社
  9.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華大學出版社
  11. 遼寧大學出版社
  12. 河北教育出版社
  13. 上海辭書出版社
  14. 外文出版社
  15. 文物出版社
  16. 文物出版社
  17. 文物出版社
  18. 文物出版社
  19. 文物出版社
  20. 長春出版社
  21. 文物出版社
  22. 外文出版社
  23. 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中國青年出版社
  25. 安徽教育出版社
  26. 三秦出版社
  27.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8. 文物出版社
  29. 河北教育出版社
  30.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1. 復旦大學出版社
  32. 團結出版社
  33.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上海辭書出版社
  35. 河北教育出版社
  36. 東方出版社
  37.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38. 追記李學勤:他的離去,留下了需要幾代人來填補的空白. 搜狐網
  39. 李學勤.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