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来自 携程旅行网 的图片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文化先驱、一代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师)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于2007年12月3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2008年12月26日落成;2011年12月28日对外正式开放。 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

简介

中文名: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周一闭馆(除节假日外)

咨询电话:022-24458571、022-24458572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

邮编:300143

基本介绍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文化先驱、一代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师)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近代音乐、戏剧、美术教育的先驱,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对我国早期新文化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天津本土文化名人,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其故居,建立纪念馆。纪念馆于2007年12月3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2008年12月26日落成;2011年12月28日对外正式开放。

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园林占地面积2600㎡,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等组成。瀑布自山顶倾泻而下,注入人工湖,山下凉亭与小桥、流水交相互映,园内芳草碧绿,花木繁盛,充满典雅、幽静的江南韵味。在纪念亭中央,端坐着高约2.7米的李叔同(弘一大师)铸铜塑像,在其身后的汉白玉影壁上,刻有李叔同(弘一大师)为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所书的《佛说阿弥陀经》。园内有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现任书法家协会会长张海先生礼赞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匾额和联语。故居占地面积1400㎡,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包括李叔同(弘一大师)生平图片展和专题展览等。为了恢复故居原貌,增强历史原真性,纪念馆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李家的生活起居场景,如: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并融入了一些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

为了彰显李家重视教育的家风,表现李叔同在书法、篆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在室外艺术展区内展示有一定数量的牌匾、楹联、书法、篆刻作品等。

天津,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的诞生地,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美好光阴,他一生辉煌的建树得益于津沽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他的高风亮节与杰出贡献,是天津城市文化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城市精神的历史体现。相信通过参观,您一定会对李叔同(弘一大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和文化贡献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对津沽大地孕育出这位旷世奇才而倍感骄傲!

故居老建筑

中书房

“中书房”位于故居前院,座东朝西,共有三间房。这里最早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父亲李筱楼的书房,后来李叔同和他的兄长李文熙在此学习。在这里,李叔同饱览儒学经典,挥写恣意汪洋诗文,沉浸于金石篆刻、琴棋书画之乐趣中,为其日后在诸多艺术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这里也曾留下过李叔同与其兄长李文熙年少时切磋棋艺的欢乐情景。

意园

“意园”是故居内的一个小花园,位于“田”字形宅第的正中央,在“洋书房”门前,间道影壁墙后面,与后院的游廊相通,和前跨院的中书房、客房及两边的庑厦共成组成一个意趣盎然、环境优雅的园林。

该园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父亲李筱楼于1883年购房时所建,黄底绿字的“意园”二字木匾由李筱楼亲笔书写,悬挂于园内八角门上方,并题有建园日期和缘由。“意园”前面是由竹竿插成的菱形篱笆,园内种有葡萄、藤罗和牵牛花等,与竹篱相攀;布置有修竹盆景;后院有金鱼缸、荷花缸、山石盆景、石榴树等,它是李宅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曾是青少年时期的李叔同(弘一大师)“家居嬉戏”,托付闲情之所,记录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洋书房

“洋书房”位于故居主通道旁,座西朝东,房门面对“意园”,背靠后院建筑群,是故居内唯一具有洋式风格的建筑,房屋呈刀把形,东面和南面墙上均有窗户,由两层玻璃窗、一层纱窗构成,这在当时中式建筑中是十分少见的。该房地面较其他房屋略高,进屋须上五级台阶,坐在屋内透过玻璃窗能欣赏到“意园”的全景。室内布置精致,陈设有书橱、书案和中式木床等。

一百多年前,津门大户多以在宅邸内拥有洋式建筑为文明、阔气的象征。“洋书房”既是李叔同吸收融合中西文化的学习场所,也是他和好友彻夜长谈的卧榻之处,更是他从事艺术教育的起点。1911年,他从日本学成归国返津,在天津工业学堂任美术图案教师,开始了其艺术教育的生涯。他将“洋书房”重新进行了布置,在房内放置了一架钢琴,该钢琴是奥地利驻津领事送给他的仲兄李文熙,之后文熙又转送给李叔同的,它是李叔同作为最早将钢琴音乐传入中国来的人之一的最好见证;李叔同还将在日本留学期间创作的《浴女》油画挂在屋门迎面的墙上,这一举动在当时曾引发不小震动,成为继“文明葬礼”之后的又一大“奇事”,很快传遍津门。

复原后的洋书房仍保留着其主人生活年代的陈设面貌,所不同的是,因目前找不到当年《浴女》油画的历史资料,遵照李叔同后人的意见,将油画《浴女》改换为李叔同于1911年10月在该房间内创作的油画《静物》。

桐达钱庄

“桐达钱庄”位于故居前院,座东朝西,共有五间房,也称柜房,是李家的一个内局钱庄。“桐达”是该钱庄的字号,“桐”字和“达”字分别是该建筑门前木制抱柱对联的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红底黑字,十分气派。

李家的盐业和银钱业生意经过其祖父李锐和父亲李筱楼两代人的经营,至上世纪初已初具规模。其盐业收入通常由镖行从引地押运进宅的,来“镖”的时候,李家前门大开,成箱的财物被卸到桐达钱庄的柜房里,非常热闹。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晚年辞官回家,专心经营钱庄生意,在天津宫北大街上开有做门市生意的桐兴茂钱铺,且在河南和上海等地开有分号,生意十分兴隆。李家藉此曾跻身于津门巨富之一,并创办“备济社”救济穷人,开办义塾等,做了许多善事,被老百姓称为“粮店后街李善人”。

“桐达钱庄”是天津近代商会较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对于该钱庄名字的源起,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李氏家族延续到李叔同这一代的传字为“桐”的缘故,如李叔同名文涛,字叔桐;其兄李文熙,字桐冈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李叔同之父李筱楼取“桐”和“达”的字意而命名。据《康熙字典》解释:桐,“荣也”;达,“通也”,言外之意,李筱楼希望自己的后代继续保持荣耀显达的地位,使钱庄生意永远兴旺通达。

红火的钱庄生意确实为李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也为李叔同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其青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在近代日本最高艺术学府之一——东京美术专科学校完成多个专业的学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钱庄的支撑下,李叔同在日本发起成立了中国近代戏剧史上最早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并多次举办话剧义演,自费出版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刊物——《音乐小杂志》、最早学堂乐歌集——《国学唱歌集》等,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集多项成就于一身的伟大开创者。

“桐达钱庄”是李氏家族生意的发起地,“桐达李家”也由此得名。据资料记载,“桐达钱庄”的执事先后由刘锡林、郑金鼎、徐耀廷担任,后来由李叔同的二哥李文熙掌管。据李家后人回忆,该钱庄在1911——1912年“盐务风潮”中破产倒闭。它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天津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也成为早期天津商业、银行业的缩影之一。

起居室

“起居室”位于故居后院,座南朝北,共有三间房,东西两间房是李叔同(弘一大师)早年居住的地方。

进士第

“进士第”是悬挂于李叔同故居门楼上的一块牌匾,由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进士、清朝重臣李鸿章亲笔题写。它与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父亲李筱楼考中清朝进士且与李鸿章私交甚好有关。

据天津史志和清代科举档案等记载,李叔同(弘一大师)的父亲李筱楼为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举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曾以直隶天津人的考生身份考中乙丑科进士,列三甲第七十九位,赐进士出身,并依照国家旌表制度奖授“进士”匾额,李家因此享有悬挂“进士第”牌匾的资格。

李筱楼在朝为官时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在任职七年里,以功得四品衔花,后辞官经商。他与清朝重臣李鸿章关系甚好,请其亲笔题匾。这块牌匾记载了李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地位和富贵荣耀。

存朴堂

“存朴堂”是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父亲李筱楼生前为李家起的堂号名。该建筑位于故居前院内,座西朝东,共有五间房,厅前有雨厦,约一米多宽,形成走廊。这里是李家人会客之所,也是李叔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接受家庭蒙学教育的地方之一。

“存朴堂”的匾额由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亲笔书写,金底蓝字,高悬于大客厅的正中间,因此李家也被称为“存朴堂李家”。在“存朴堂”外的抱柱上刻有清代文人刘文定的诗句,上联是“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下联是“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莫求人”。从中可以管见李筱楼取该堂号之本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