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俊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俊生
出生 1960年12月
辽宁葫芦岛
国籍 中国
职业 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俊生[1]

李俊生,男,汉族,1960年12月生,中共党员,辽宁葫芦岛人。

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财政部跨世纪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经历

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7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8年7月-1999年10月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2000年4月-5月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进修,

2001年9月-2002年12月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客座教授。

1982年在中共辽宁阜新市委党校任教。

1987年起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任教,同年评为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并于1988年、1995年分别担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副主任、主任。

1996年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

1998年任校长助理,


2000年任校长助理兼图书馆馆长、分部主任,

2002年任校长助理兼图书馆馆长。

2003年6月起任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社会职务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财政学会副会长;

中国财政学会外国财政研究会副会长;

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

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公司财务管理。自1982年以来,在《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Working Paper》、《China Quarterl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其中包括英文教材一部、日文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世界银行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40余项。

李俊生:研究金融产品消费群体的特征意义深远

2009年10月15日,由中财金融品牌研究所主办的“金融核心消费人群研究发布会”于财经大学举办。来自金融、品牌、传媒、数据研究等领域的业界精英和学界权威出席了此次活动。以下是中央财经大学李俊生副校长的致词:

李俊生: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对各位莅临由我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承办的金融核心消费人群研究发布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今年正值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中央财经大学建校60周年,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到今天尤其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的国家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对世界负责任的一个国家。 我们中央财经大学作为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全国性的财经类的院校,和我们的共和国一样,在过去的60年当中,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里,我们中央财经大学也和我们共和国一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等各项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业内公认的成就!中央财经大学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单位,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人才,正在尽我们的努力,为国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所以今天在这里边召开这样一个发布会,我们学校感觉到非常的自豪。

  科研活动是我学校本次建校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我们采取的主要庆祝活动。 前不久我们在校内也举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叫做“中国人力资本指数研究”的一个研讨会,这个会上我们学校的学者向来自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专家、媒体发布了我们在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测定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在业界,在政府有关部门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今天这个新闻发布会即将发布我校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本来这项成果按照他们正常的研究计划应该稍晚一点,大概在今年年底才能够揭晓,但是是研究所为了准备一项校庆厚礼献给学校,研究所把把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提前进行曝光。

  大家知道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核心,尤其是近些年来,经济正在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实际上最重要,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的全球化,这个过程对于推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金融活动,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倍增的效果,同时也带来了倍增的风险,2007年由美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于金融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要研究金融业务本身,研究金融衍生品,研究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金融的社会与经济效应,而且还要对金融品牌、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对于金融企业的文化,以及金融产品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也要做很好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金融活动,使金融活动更好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我想今天新闻发布会所要发布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我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与企业文化研究所在这方面做的一个尝试,此前,我曾经和此次课题的主持人王晓乐老师做过一次很有意义的交谈,我建议他们把研究继续深化,结合研究所的宗旨,研究企业文化、研究金融产品消费群体的文化特征,我认为这个很有意义。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但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金融产品消费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质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文化特质对于消费习惯,消费规律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下一步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对金融产品与消费活动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本人对研究所提出的希望。

  前不久刘延东同志考察我们学校的时候说,中央财经大学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库的作用,积极服务社会。我也希望金融品牌研究所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把我们金融品牌,把我们金融文化研究好,研究透,祝你们在未来研究中取得很好成果,预祝这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2]

李俊生

一、主要学术兼职

1. 学会类

(1)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2)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

(3)全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会长

(4)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

2. 教育教学类

(1)教育部高等院校财政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2017)副主任委员

(2)教育部全国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主要学习经历

1.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辽宁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2.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央财经大学(原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师从赵春新教授,毕业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3.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贸系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师从何振一研究员,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4.1995年9月至1996年1月,在北京大学“美中教育服务项目(the Educational Service Exchange with China Inc.(USA))”下的“英文强化培训班(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English)”学习,成绩合格并且获得结业证书。

5.2000年4月至5月,在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总部参加“金融与财政风险管理师资培训(Trainer of the World Bank Institute: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How to manage the Financial and fiscal risk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成绩合格并且获得结业证书。


三、主要海外访学与工作经历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办公室咨询顾问:2003年8月至9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办公室组织的政府管理强化项目(stretching governance for Africa countries),承担政府预算编制咨询工作。

2.访问教授: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受加拿大联邦大学协会资助,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系精算专业,从事精算研究并参与相应领域的部分教学工作。

3.咨询顾问: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世界银行学院“财政分权项目”顾问,主要负责中国区域财政分权问题的研究与方法的推广宣传工作,并且负责组织在世界银行总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研讨会“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与非均等的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Unequal Region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the Public Service Inequ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

4.专家组长:2001年1月至12月,作为世界银行“中国减贫资金使用效果后评价”专家组组长,率领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组成员赴云南、河南、陕西等地进行世界银行中国减贫资金效果后评价工作,并提交了相应的工作报告。

5.访问学者:1998年8月至1999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SIPA)从事“中美税收体系比较研究”工作,师从著名华裔经济学家N.T.WANG。

四、主要研究领域与部分课题和成果

(一)主要研究领域

1.自1987年以来,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财政(含税收)理论与政策,公债理论与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以及公司治理问题,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等等。

2.近年来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

(1)财政(含税收)理论与政策,公债理论与公债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问题,“减排”(清洁经济)与清洁基金管理,等等。

(2)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

(二)部分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承担(主持)的主要科学研究项目

(1) 《海南农业产业发展与财政支持体系研究》,海南省2004——2005年度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12月完成。2006年该项成果被评选为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中国清洁发展基金(CDF)管理框架与财务规则》(中文和英文两种文本),世界银行委托项目,2005年11月立项,2006年12月完成。2006年十二月该项目通过世界银行和我国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法改委的联合验收,并将该项目的子课题分别确定作为我国“清洁发展基金”的《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章程》、《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清洁发展基金财务管理办法》。

(3) 《对中国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与税收体系建议》,亚洲开发银行招标项目,2003年11月立项,2005年2月完成。

(4) 《公共支出效率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般资助项目),2003年11月通知立项,2006年10月完成并通过验收。

(5) 《进一步推动民间部门参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商业化运作》,香港新世界集团委托项目,2005年1月立项,2006年1月完成。该项目已经由香港新世界集团作为专家建议报北京市政府,并为北京市政府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民营化”措施被采纳。

(6) 《中国石油资本运营结构研究》,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委托项目,2006年11月立项,2008年3月完成。

(7)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制度研究》,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委托研究项目,2009年4月立项,2009年12月完成。目前已经将研究报告上交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

(8) 《北京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研究》,北京市省部共建重大课题。2009年12月立项,即将完成。

(9) 《政府采购国际规则的翻译与比较研究》,财政部委托项目,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10)《国际税收研究——转让定价问题》,企事业委托项目。正在研究过程中。

(11)《一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财政科学建设路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即将结项。

近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1) 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融资问题, 论文,《中国财经信息资料》财政部科研所主办,中文版,2007年12期,北京。

(2) 影响我国企业纳税行为的因素分析,论文,《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主办,中文版,2007年1期,北京

(3) PILOT PERFORMANCEBUDGETING EXPERIENCE INPRC,论文,《亚洲开发银行月刊》亚洲开发银行主办,2007年4期,英文版,菲律宾,马尼拉

(4) 适应“转变”需求,调整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方式,论文,《人民论坛》人民日报主办,中文版,2006年11期,北京

(5) 以全球化的视野观察我国财政发展,论文,《财政》杂志,财政部主办,中文,2006年3期,北京

(6) 经济全球化为政府财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文,《中国财税论坛2005》,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中文,北京

(7) 试论公共价值革命,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5期。

(8)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与防范,日本《亚洲研究》,2010年3月,高千穗大学(日本),ISSN1345-8450.

(9) 《以“社会共同需要”为核心构建财政理论框架体系》,(论文,中文),《财贸经济》2012年第6期。北京。

(10) 《美国密西根大学服务型科研管理体系与策略》,(论文),《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5期。

(11)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论文),《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22期。

(12)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辟创新试验区,培养财经创新人才》(论文),与林光彬合著,《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8期。


近年来出版的部分教材与著作

(1)《社会共同需要——财政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李俊生、王雍君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北京。

(2) 《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硕士研究生用教材,北京市研究生精品教材)李俊生、李贞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北京。

(3) 《Basic Concepts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英文版)(财税英语),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年版,2000年修订版,205页。北京。

(4) 《公债管理》,(中文版)(获得财政部第三届全国财政系统大中专优秀教材评选荣誉奖),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1年修订版。470页。北京。

(5) 《新编财政学》,(中文版)(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年版,2003年修订版。368页。北京。

(6) 《财税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中文版),(财政部“十五”规划教材,财政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412页。北京。

(7) 《“非典”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报告》(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8月版,386页,北京。

(8) 《公共财政学教程》(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三次印刷。440页。北京。

(9) 《税收学》(中文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60页。北京。

(10) 《中日企业成长要素比较研究》(日文版),与日本高千岁大学校长藤井耐教授联合编著,日本东京“白桃书房”2007年3月20日第一版,364页。[3]

李俊生:新时代财政理论工作者的使命

李俊生:新时代财政理论工作者的使命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科学》编辑部主办了“学习十九大精神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专题研讨会。此文为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财政科学》编委李俊生的发言内容,全文将刊发于《财政科学》2017年第11期,并于近期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网络首发,敬请关注。


我想结合我们财政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来谈谈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十九大报告除了散见各处的有关财政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描述以外,还集中用了78个字专门阐述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性问题,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内涵丰富。实际上,十九大报告讲的新时期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人文方方面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财政,因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我国财政改革发展任务还极为繁重,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财政改革与体制、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依然很多,特别是在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前提下,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作为一名财政理论工作者和财政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在这个新时代的财政改革与发展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与智慧。所以,我想从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这个角度谈谈学习体会。

一、新时代财政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中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其中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两个时代,现在进入了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这么一个“强起来”的新时代。报告中还用了专用的一个词汇来讲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主要矛盾,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跨越,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过去,我国长期面临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好像表现为产能过剩,即现在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了,而是过剩了,我们开始进入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稳定的过程。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此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财政理论工作者和财政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依然是要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国家服务、为人民的福祉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为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财政理论和财政体制与制度服务。

二、新时代财政理论工作者的责任

如上所述,进入新时期,我们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建设强大的中国,使我们民族更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发挥我们作为一个大国、一个强国应有的作用。为此,我国不仅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硬实力”,而且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作为财政理论和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主战场应当是在国家“软实力”建设领域,我们的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构建立足中国实践的,能够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的中国的财政理论。为了完成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想我们至少肩负了两个方面的责任。

第一个责任就是为我们国家的财政治理能力建设,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些年我国财政理论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很少立足中国的实践构建适应我国需要的财政理论,比如我们没有认真地梳理我们政府、包括财政部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职能是否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包括我本人在内都没有认认真真做过这方面研究思考。所以,当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感觉到工作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没有理论去支撑。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财政学就是为财政部服务的,如果这样理解就是狭隘的。政府财政是为国家治理服务的,财政部门也是为国家治理服务的,财政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财政理论工作者没有科学、客观地解释财政行为规律,没有科学、客观地为政府财政职能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这就是我们财政理论在立足中国财政与社会发展实践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就是我国财政理论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缺陷。我们财政理论对实践支撑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很多,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比如这几年我们往往感到财政改革的实践大大超前于我们的理论,就是说我们在理论上没有能够对现实给予令人信服的描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我们财政理论工作者自身有问题,是理论建设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需要的重要表现。我最近在财政基础理论领域做一些努力,立足于我们中国的实践,针对我们中国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财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是全盘引进了西方的财政理论,尽管我们不能否定这个理论对我们经济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多的积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西方的、以英美财政理论为代表的主流财政学理论是建立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实践基础上,难以解释我国的财政实践,更不用说为我国的财政政策提供科学可信的理论依据了。我国现行的主流财政理论实际上是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40年代就由我国财政学先辈从西方引进来了,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由于经历了内战,经历了朝鲜战争,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没有能很好地梳理、消化、研究这样一些理论。现在我们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个和平建设的时期,一个能力建设的时期,我觉得在这个时期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来梳理我们的理论,为我们国家的国家治理提供我们理论的支撑。这是我国财政理论工作者的第一个责任。

第二个责任就是我们财政理论界应该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增强贡献我们的智慧。总书记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这是我们“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比如讲财政的故事,现在我们还用西方的财政学范式讲我国自己的财政故事,包括大学教科书中还在套用英美的财政理论范式讲财政联邦主义,讲中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这个理论范式显然是不适应我们中国的需要的。这样讲中国财政的故事是讲不好的。所以,我们财政理论界有责任构建我们自己的范式,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强我们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财政理论界其实是责任重大的。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分析中国财政的现实、讲中国的故事,所采用的却不是基于中国的财政实践建立的理论,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们有国家分配论这样一个理论,但是国家分配论由于其本身存在缺陷,很难讲好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财政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引导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向上、向前的重要的关键环节。最开始是在城市,80年代初我国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解放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模式引向城市,解放城市区域生产力。因此,我们当时就有了“包”字进城。所谓的“包”字进城就是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套方法应用到城市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而这个“包”字进城实际上就是从财政改革开始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过去我们的财政叫“建设财政”,这个“建设财政”怎么解释?我们财政运行模式是企业所有的收入都要上交财政,企业所有的支出(包括更新改造的支出)都由我们政府财政来安排,这是最初我们财政的状态。我们要改革这种财政运行模式,改革这种预算模式,改革这种支出模式,改革这种收入模式,比如利改税就是从财政开始。从财政改革开始还有一点就是政府财政其实是切出了一大块资源给非政府部门,从而来拉动市场经济、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改革走到了尽头,两个比重严重失衡。所以,才有了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分税制之后财政又恢复了元气,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火车头,我们又开始拉动国家的经济向前、向上发展。现在我们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怎么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总书记讲精准扶贫,我看各行各业都讲精准扶贫,但是真正能够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是政府财政,银行做不到,因为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在精准扶贫中让它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那有可能又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四大专业银行的回头路了。所以,我们中国这些发展的历程就是个很好的故事,如何把这个故事向全世界说清楚,这其实也是梳理我们自己的思路。

要想说清这些故事必须有一个说故事的模板。有的小说家喜欢先预测好结果,这是一种模板;有的小说家愿意凭感情用事写,写到什么程度就写成什么样,但收不住笔了还要回过头来重新构建一下这个小说,这也是一种范式。财政理论用什么范式讲中国的故事,让全球相信我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相信我们这个故事是有感召力的,相信我们这个故事对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模板,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