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人凤,(1911-1973),原名李本厚。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南卧石村人。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渤海根据地政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文化大革命"中, 被扣上"翻案"、"特务"等罪名,于1973年6月8日含冤去世。"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轻工业部党组、中共山东省委,为李人凤的历史冤案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 [1]

李人凤
出生 1911年
  临淄北羊乡南卧石村
逝世 1973年
国籍 中国

目录

简介

1929年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受教师马千里影响,参加"反帝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师范支部书记和师范学生会会长。1931年赴济南出席"左联"代表会议,返回即发动学生参加救亡运动。被通缉后,遂去西安避难,入杨虎城部任军需员。次年返临淄,先后任县立第一小学教师、临淄县第二小学校长。[2]

人物生平

1911年生于临淄北羊乡南卧石村。

1938年7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十团团长。

1939年8月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

1940年5月,兼任清河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

1940年12月,任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主任。

1944年,先后任渤海区行署副主任、主任,

1946年,兼任渤海区治黄委员会主任,渤海区支前司令部司令员。

1948年,李人风调华东局财委工作。

1949年2月起,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华东水产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华东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1954年,李人风调北京工作,先后任全国私营工商业改造办公室主任,地方工业部轻工业局局长、轻工业部部长助理。

1959年下放到广州造纸厂劳动。

1961年返京,任轻工业部造纸局副局长,

1973年6月8日因受"文化大革命"迫害含冤去世,终年62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人物事迹

组建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练团

抗日战争爆发,他与共产党员李曦晨组建临淄县"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练团"。

1938年1月5日,带队于辛店火车站西头伏击日军小分队,击毙小队长吉田滕太郎。1938年7月7日,"志愿军训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任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8月任三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秋任清河专署专员,后任渤海行署主任,是渤海根据地政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

敌后斗争

1939年1月,日军占领广饶城,打通了辛店至石村的公路,紧接着相继占领了寿光、博兴等县城,并沿途安插据点。

为了破坏敌人的运输线,切断其物资和兵员供应,李人凤和政委罗文华先后在临淄岳家庄、赵家庄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击毁汽车十10余辆,毙伤日军100余人。敌人遭此打击,惊慌万状,连忙把公路改了线,离开了沿途村庄。

李人凤带领部队乘胜追击,在西起金岭镇、东至益都间60华里的胶济线上进行大规模破袭战,一夜之间炸毁3台敌军机车和涵洞若干,拆走大批钢轨,使敌人铁路运输陷于瘫痪。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巩固和扩大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李人凤带领行署干部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选举,实行"三三制",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各级政府,发动广大民兵和群众在清河平原上建成了纵横交错的抗日沟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1942年至1943年,在清河区最艰难的时期,面临着日、伪军对清河区的20余次5000人规模以上的大"扫荡",李人凤动员群众埋粮、填井、坚壁清野,使"扫荡"的敌人没粮吃、没水喝,为赢得反"扫荡"的胜利创造条件。

发展根据地经济

为了进行长线战争,李人凤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并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些生产军需民用产品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以及纺织、盐业、渔业、造纸、油坊等合作社事业。

这些合作社的兴建,不仅促进了根据地与敌占区的商品交流、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根据地经济,也为巩固根据地的根基贡献了力量。

掀起参军支前运动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李人凤自1946年起兼任渤海区支前司令部司令,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全区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

在土改的推动下,渤海区有16.6万多名青年参加人民军队,组建了28个新兵团,补充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和地方部队。同时,全区出动民工达82万人次,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奔赴前线,将后方生产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战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爆发后,为领导渤海区群众支援前线、扑灭蝗虫、治理黄河、发展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农村水利部副部长,地方工业局局长。1954年调政务院,任地方工业部工业局局长、私营企业改造办公室主任、轻工业部部长助理。

历史冤案

1947年底,在康生、饶漱石等操纵的渤海区土地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渤海行署主任职务(1983年山东省委报中共中央批准为其平反)。

1959年在"反右倾"斗争中,被错定为"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副首领,下放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李人凤被扣上"翻案"、"特务"等罪名,不仅被撤职,还受到非法关押、批斗,后被送到河北省固安农场监督劳动。

1973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80年2月轻工业部党组经中共中央同意为其平反昭雪。

1980年3月,李人凤迟来的追悼会召开,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81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黎玉、霍士廉、景晓村、王毅之同志的署名文章《党的忠诚战士李人凤》,对李人凤寄予深切怀念,终于给了他的一生一个公正的评价。

视频

抗日李人凤2015-07-02

参考来源

  1. 李人凤 ,名人简历网
  2. 李人凤 ,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