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嗣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嗣宗
出生 1185年
国籍 中國
别名 朱同宗
职业 武状元
知名作品



朱嗣宗 (Zhu Si Zhong)[1](1185-?),字明伦,名叔乘,温州平阳杉桥里(今平阳水头镇三桥村)人,与朱熠同里同辈。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举第一人(武状元), 授秉义郎,征战于江苏淮安

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5人。此榜有姓名可考的武进士11人。朱嗣宗的资料极少,较多地方志只有其名,并无其生平事迹。《淮安府志》记载说"谋猷经略,重于一时。"并考证说"盐城新桥北首有状元坊"是"为朱同宗所立也"。余事不详。 《宋会要辑稿·选举八》载:"……同日,试武举进士,得正奏名朱嗣宗已下四十五人。嗣宗补秉义郎,华岳、朱同宗补保义郎,并赐武举及第。余悉武举出身,补承节郎。特奏名补进武校尉、进义校尉,减磨勘有差。"

朱嗣宗(1185-?),又名朱叔乘,字明伦。平阳人,南宋嘉定十年丁丑(1217)右科状元及第。关于朱嗣宗是平阳县人还是江苏省盐城县人,自明代后期以来,就颇有争议。平阳苍南两县各种版本的《朱氏宗谱》和龙港朱家站"朱嗣宗神位牌"等实物的发现,全面解决了这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确认:武状元朱嗣宗出生于平阳,征战于江苏淮安。

一、关于朱嗣宗是什么地方人的争议

四库全书·梦梁录》卷十七《武举状元》有这样一段文字:

"高宗朝中与南渡志不载武举姓氏,自于孝宗朝以后,俱可考之。淳熙八年江伯虎、十一年林 、十四年黄褎然。光宗朝:绍熙元年历仲祥、四年林管。宁宗朝:庆元二年周虎、五年陈良彪、嘉泰二年叶漴、开禧元年郑公侃、嘉定元年周师(杭人)、四年林泌(汝)浃、七年刘必芳(杭人)、十年朱嗣宗、十三年陈正大、十六年杜幼节。理宗朝:宝庆二年杨必高(杭人)、嘉熙二年刘必成、淳佑元年赵国华、四年项桂发、七年张(章)梦飞、十年陈亿子、宝佑(佑)元年程凤鸣、四年章(张)宗德、开庆元年朱应举、景定三年俞葵。度宗朝:咸熙元年王国、四年俞仲鳌。"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常明确地记录了以下一条信息:"林梦祥,平阳人知道州;朱嗣宗平阳人;林克已,平阳人新建令。"

现在却有更多的版本把朱嗣宗认定为江苏省盐城人。其中就有《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宋代武举登科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203页),《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2月,第126页)。《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的部分内容如下:

"朱嗣宗,又名朱同宗,江苏省盐城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举第一人。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5人。同年,录取正奏文进士523人,文科状元是宋代名臣吴潜。"

事实上,各种版本的《淮安府志》还不止一处记录了"朱同宗"。

明代万历版本的《淮安府志·卷十五仕籍传》(王光蕴撰):"朱同宗,盐城人,嘉定间中武举状元。谋猷经略,重于一时。"

乾隆版本的《淮安府志·卷二十选举》:"朱同宗,盐城人。朱嘉定间中武举状元。"

《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把朱嗣宗确定为江苏盐城人。原因是"《淮安府志》记载说他'谋猷经略,重于一时',并考证'盐城新桥北首有状元坊'是'为朱同宗所立也'"。由于"朱嗣宗的资料极少",《淮安府志》的这些记录,成为确认武状元朱嗣宗为江苏人的主要依据。

无论是明代万历版本还是清乾隆版本的《淮安府志》,只说到"朱同宗"是南宋"嘉定间"的"武举状元"。而无法确定他是具体哪一年的"武举状元"。

实质上,明代的《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三》又有如下记录:

"△武科状元潘文虎(永嘉人)陈鳌、陈鹗、蔡必胜、黄褒然、林管、朱嗣宗、林梦新、项桂发、章梦飞、朱熠、林时中已(以)上俱平阳人。朱应举"。

《乾隆温州府志·卷十九》,也明确了:"朱嗣宗丁丑平阳人"。

在《康熙平阳县志·卷之九》中,更为明确地写明"嘉定丁丑廷对第一"。《乾隆平阳县志》《民国平阳县志》,干脆写上了"嘉定丁丑朱嗣宗榜",以下为"朱嗣宗、林克己、邹宏"等9名平阳籍贯的武进士。

《温州府志》《平阳县志》明确地说朱嗣宗是温州平阳人。

笔者去年在查找苍南、平阳两县各版本的《朱氏宗谱》及《瓯南朱氏通志》时,才有了新的发现,武状元朱嗣宗的身世更为明晰。

二、苍平两县《朱氏宗谱》的重要内容

笔者有幸找到了《瓯南朱氏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的编委,拿到了这本2014年出版的《瓯南朱氏通志》,并通过编委会主要人员,得以全面了解到苍南金乡、矾山、朱家站、桥墩碗窑,平阳泾口、杉桥等地朱氏族谱的情况。

多种版本的《朱氏宗谱》明确地记载着浙南一带朱氏始迁祖朱幩于唐末为避战乱,从福建赤岸"泛舟北流,至东海炎亭上岸,与鳌头陈聿七公同寓东山水纤桥" 。这个"水纤桥"就是今金乡镇炎亭的"倒桥坑"地方。

一世:朱幩生朱定世、朱定钦两个儿子,至三世孟恭,"后因海滨寇乱转迁到西乡三洋"。西乡三洋就是今天的苍南朱家站地方。

二世:朱定钦生长子,次子朱孟邹

三世:朱孟让徙居四十四都清宰乡泾口,为泾口朱氏始祖。

三世:朱孟邹徙居四十四都清宰乡杉桥,为杉桥朱氏始祖。

四世:朱孟让生师法、朱师式。

五世:朱师式生朱楠、朱楩、朱栱。

六世:朱楠生朱尔奇。

七世:朱尔奇生朱克南。

八世:朱克南生朱启模。

九世:朱启模生朱允达、朱允义、朱允昭、朱允沃、朱允德

十世:朱允义生朱士乾。

十一世:朱士乾生朱伯训。

十二世:朱伯训生朱叔乘。

"叔乘,讳嗣宗,字明伦。嘉定十年(1217)赐右科状元及第。配黄氏,生子二:长仲久,字授永;次仲绩,字授系。二兄弟传到十六世(实为三代),后裔俱失散,无记。"(《瓯南朱氏通志·宗支谱系》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73页)。还记载了朱嗣宗出生于淳熙乙巳(1185年)。

这些文字记录,说明了朱嗣宗家谱谱系的完整性。

此外,我们还在龙港朱家站,看到到朱嗣宗"神位牌",虽然这个"神位牌"是制作于20世纪80年代,据故老相传,文革之前这个"神位牌"的内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三、朱嗣宗生于平阳征战于淮安

朱嗣宗考中武状元之后,我们很难得地找到《宋要会辑稿》中的只言片语。

"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试武举进士,得正奏名朱嗣宗已(以)下四十五人。嗣宗补秉义郎。华岳、朱同宗,补保义郎,并赐武举及第。余悉武举出身,补承义郎。"

《宋要会辑稿》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朱嗣宗""朱同宗"是两个人,并且他们是同一科的"武举进士",所授的官位也不一样。一直是淮安人把"朱嗣宗"与"朱同宗"混为一谈。

明代的《淮安府志》"朱同宗,盐城人,嘉定间中武举状元。谋猷经略,重于一时。"把如果"朱同宗"与"武举状元"连接在一起,这个"朱同宗",实质上就是"朱嗣宗"。因为嘉定间,只有"朱嗣宗"是武状元。《四库全书·梦梁录》《宋要会辑稿》(《宋会要辑稿·选举八)等文献记载得非常清楚。

明代万历版本《淮安府志》记载说他"谋猷经略,重于一时"不是一句空话。

南宋嘉定年间,淮安一带正是南北两个朝廷军事对抗的战场。光绪《光绪淮安府志·序》 "淮郡地踞扬(州)徐(州)之间……南宋疆域分裂,长为兵冲"。身为武状元的他,无可非议地被派往前线。"'盐城新桥北首有状元坊'是'为朱同宗所立也'",如果确实有人为他立牌坊,这说明朱嗣宗在当时盐城一带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而且当年居住的时间也一定不会太短。

清人孙星衍所编的《寰宇访碑录》,卷九(嘉庆七年刻本)之中,记录有江苏吴县"三洲岩朱嗣宗"的摩崖石刻,说明朱嗣宗当年在江苏一带活动过。由此,可再一次印证,他曾经在驻守过江苏淮安。

《朱氏族谱》记载:朱嗣宗"生子二:长仲久,字授永;次仲绩,字授系。二兄弟传到十六世(实为三代),后裔俱失散,无记载。"可否作这样的推论,由于朱嗣宗远居他乡,后代难以与家乡取得联系了。过了三四代人,就没有音信了。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更何况考取了武科状元的几十年后,整个南宋王朝灭亡了。作为抗战将士的后裔,就是逃回家了,也不敢回到武状元朱嗣宗的谱名之下,以免惹来"诛灭九族"的麻烦。当然许多抗元将士的后裔改名换姓,奔走他乡,永远成了"失联"的对象,这也是正常的事。在这里,我们可以推论他不是一个投降派,如果是的话。元人所编写的《宋史》将会在其中大力宣传,而且他的后裔也会因他的"功绩"而得以一定的世袭(军官世袭是元朝政府的制度),而不会与家乡"失联"。

早年的《朱氏宗谱》,没有记载朱嗣宗征战情况与他在军队的官职,实质上是对抗战将领家乡的一种保护;或者说朱嗣宗征战的事迹在元兵进入平阳前夕,族人为了保护家乡,已经全部将它销毁了,致使我们今天寻找这些资料显得特别地困难。还好《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尽管把朱嗣宗说成是盐城人,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事实上,《淮安府志》的记录和早年江苏"盐城新桥北首有状元坊",说他是盐城人都不很过分,可以说江苏盐城是朱嗣宗状元的第二故乡。但是,朱嗣宗出生于平阳这是不可改变的史实。龙港朱家站的《朱氏宗谱》还记录了朱嗣宗出生于淳熙乙巳(1185年)。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朱嗣宗旁系武状元朱应举(南宋理宗己未科武举廷对第一)的后人,也一直住在龙港朱家站。《朱氏宗谱》还表明:武状元朱应举在入元之后,不再出仕,一直生活在龙港朱家站这个地方,这一重要发现,将补充了中国状元史料之不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