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公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公节,字允中,自号东武山人,浙江山阴县人。明朝官员、文人。

自幼丧父,事母至孝。嘉靖年间举人,历官彭泽泰州知州,皆有政绩。归里讲学稽山,终年六十二。有《东武集》。[1]

人物轶事

志行清介朱公节

朱公节墓志拓片原图链接 来自泰州新闻网

朱公节(1503-1564),字允中,号东武山人,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会试屡次不第,遂在家乡招徒讲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六年(1547)间,朱公节与陈鹤、沈炼、萧勉、柳文等结社于山阴息柯亭,后徐渭、杨珂、钱楩、诸大绶、吕光升五位相继加入,十人咏觞吟唱,“既希踪古人议所从,复抵掌谈当世事”,时人称为“越中十子”。嘉靖三十二年(1553)经谒选任江西彭泽县令,三十六年(1557)擢知泰州,两年后弃官归里,讲学稽山以终。朱公节为人方严简重,为士介介自持,为官存古循良之风。有《东武山人集》。

朱公节自己屡蹶春官,仕途坎坷,但他的两个儿子都很争气。长子朱应,万历甲戌进士,任刑部主事,惜英年早逝。次子朱赓,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位极人臣。随着朱赓职位的升迁,殁后的朱公节也“步步高升”,累赠官至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朱赓先后请申时行、沈一贯两位内阁首辅为父亲撰写墓志(见《赐闲堂集》卷二七)和墓表(见《喙鸣文集》卷十七),可谓备极哀荣。其实志、表二文都是源于朱公节生前好友柳文写的《明故奉直大夫知泰州东武先生朱公行状》,柳文无文集传世,他所写的行状仅见于《东武山人集》(清乾隆二十六年西璧堂刊本)卷首。此书在民国重修浙江通志时就未能查访到,国内仅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有藏,难得一见。今天我们了解朱公节的生平,行状依然是最重要的材料。

孝友性成 追慕陶令

朱公节未出仕时即以孝友著称。《东武山人集》卷六《甲午元夕》诗后周应宿跋云:“十子文章气节,争重一时,而海樵(陈鹤)之高逸、东武(朱公节)之孝友、青霞(沈炼)之忠义、天池(徐渭)之豪迈,尤卓卓较著者。”东武亦有“彝伦自天性,孝友根吾心”诗句明志。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万历绍兴府志》载东武“幼孤,事母甚孝,既入仕,即以父产悉畀其弟”。父亲去世时,弟妹俱幼,他煦育孤幼相共守,茹辛含苦攻儒业,期盼立身致孝,振兴家绪。

东武在外为官,均将母亲带在身边,每日处理公事完毕,都要向母亲报告,俸禄交由母亲保管,自己不留一点私蓄。罢官抵家叹曰:“吾始为亲而仕,今得奉亲而归,全也。”母亲病重时,他日夜处帷中侍汤药。朱赓《荼史》记载,东武丧母时年已六十,哭母过恸,又亲自营建墓穴,冒风寒为母下葬,渐以成病,遂遘疾不起,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暮春病逝。

朱公节生平雅尚陶渊明之风节。社友柳文回忆:“曩在社中,编论前哲,谓士如不遇,当学渊明,乃为贞而不孤。大夫(东武)生与之同官,卒与之同寿,至其志行清介,诗文澹适,亦略相同。”朱公节和陶渊明都做过彭泽县令,在抬着轿子负母赴任时,他笑曰“我犹胜陶公有母可养也”。清康熙初年,张岱编《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纲,搜集明代越中先贤百余人事迹,朱公节入“立德”,评以“清介”,称其“生平风采,略似陶靖节”,赞曰:“高风谁似,靖节复生,同官同岁,同德与名。”“同官同岁”不过巧合罢了,对士人来说,能够和靖节先生“同德与名”,乃是极高的赞誉。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和洁身自守、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对朱公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诗作中,他往往自拟陶渊明:“五斗折腰非所好,承欢聊以代躬耕”,“折腰已愧前修迹,捧檄宁知孝子名”,“远师莫笑来何速,自是渊明归去迟”。和陶渊明一样,他也把情怀寄托于菊花,如《客中九日无菊即席漫赋》三首:

长向天边逢九日,每登高处即思家。

遥知东武山中菊,不见侬时不可花。

群芳落尽菊开时,九日无花较更迟。

莫向西风怨幽寂,欲将秋色媚霜枝。

花开花谢本无期,纵使先荣亦早衰。

但得开时风日好,不妨携杖醉东篱。

客居九日没有看到家中菊花,就忍不住心生思念,即席漫赋,足见诗人对菊花的深爱。在朱公节笔下,东武山中的菊花也似人有情,“不见侬时不可花”,可谓物我交融,情致深婉。[2]

参考文献

  1. 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明人传记资料索引,1297:朱公节 字允中,自号东武山人,浙江山阴人。幼孤,事母孝。登嘉靖鄕举,历知彭泽、泰州,皆有循绩,解组归,讲学稽山以终,年六十二卒。有东武集。
  2. 志行清介朱公节, 泰州新闻网, 2017-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