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作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作同,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华美晚报》总经理。

简介

  朱作同,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华美晚报》总经理。

  《华美晚报》创刊于1936年8月18日,由美商上海华美出版公司发行,这家公司是由朱作同与旅华美商密尔士(H.P.Mills)合作创办的。资金全由朱作同筹集提供,邀密尔士参加,主要借用外商公司之名,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当时上海只有两份晚报,另一份是英文《大美晚报》的中文版。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华美晚报》以美商身份与《大美晚报》一起成为两家不接受日军新闻检查的中文报纸。不久,《华美晚报》增办了《晨刊》,成为上海最早一份由晚报创办的日报,梅益等进步作家经常为该报撰稿,宣传抗日救国。《华美晚报》还创办了一份名为《华美》的周刊,由梅益主编。当时,与朱作同交往最多的是梅益和钟望阳,两人的公开身份是该报记者,但朱作同很清楚他们是共产党员,不少的抗日救国文章就是通过《华美晚报》和《华美》周刊面世的,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抗日斗志的作用。

  《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的编辑宗旨,自然为敌伪势力所不容,反动派指使暴徒频繁地向《华美晚报》报社投掷手榴弹,寄恐吓信。1938年2月24日傍晚,朱作同回家,在武康路63号寓所门口发现了一只寄给他的“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放着一只五指僵直血迹斑斑的人手,并附有一张西式信纸,上面用中文打字机打印了这样几个字:“请先收此,如不更变抗日态度,当再以新物奉上。”朱作同知道这是敌伪势力给他的恐吓和警告,他把礼盒扔进垃圾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家门,孩子们看见爸爸回来,高兴地叫着喊着,他立即把带来的糖炒栗子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吃,他心里的阴影顷刻之间散去。事情过去后,见惯了反动派伎俩的朱作同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照旧编辑出版他的抗日报纸。

  1941年,正是白色恐怖最猖狂之时,朱作同不顾自身危险毅然帮助梅益、钟望阳、张承宗等多位抗日战士安全撤离上海前往解放区。他自己则不顾白色恐怖的笼罩,依旧毫不动摇地站在爱国抗日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报纸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并源源不断地发表抗日文章。

  4月30日傍晚,朱作同到朋友家去,车子开到泥城桥(今西藏路桥)附近,为了朋友的安全,朱作同让司机把车停在路边,自己下车后大步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随身保镖。泥城桥一带是上海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人流如织。朱作同大步走在路上,突然一个胸前挂着卖香烟的木头盒子的小贩模样的人走到他面前,冷不防朝着他的太阳穴就啪地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朱作同应声倒地,顿时血流满地。随后跟上的保镖一见大惊失色,急忙转身去追杀人凶手,那人却早已混入茫茫人流,影踪全无了。朱作同的保镖当即打电话到武康路63号朱家,朱作同的妻子黄桂珍接到电话后叫了辆黄包车飞速赶到现场,见到倒在血泊中的朱作同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年仅44岁。事后查出那个开枪的人正是汪伪特务机关——沪西76号吴四宝策划派遣的特务顾保林,据此人交代他早已悄悄潜伏在朱作同可能出入的各个地方,并已候了朱作同整整一个多月才找到机会下手的。

  朱作同被残忍暗杀后,留下年仅28岁的妻子黄桂珍和6个孩子,最大的只有6岁,最小的遗腹子尚未出生。家里设置的灵堂里,朱作同静静地躺着,浑然不知的孩子们还以为爸爸在睡觉,兀自在帐缦间穿来穿去地玩躲猫猫。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哪里知道自己已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半年后,朱作同最疼爱的小儿子老五突然患病去世,人们说他是到天上去陪伴自己的父亲了。不久,黄桂珍生了个男孩,取名吉华。

  失去丈夫的黄桂珍简直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活下去。好几次她都想追随丈夫而去,可是又实在抛不下膝下5个年幼的孩子。朱作同留下的钱不多,黄桂珍只得把家里的保姆、奶妈、保镖和司机等一一辞退了,依靠变卖家产度日。她先是把朱作同的小汽车卖了,接着卖衣服、卖首饰、卖家具,有限的家产几乎全都被她变卖殆尽,没办法,家里的6张嘴巴天天等着吃饭呀。我简直无法想象这个坚强的母亲是怎样把6个孩子一个个抚养长大的。

  黄桂珍苦苦支撑到了解放。1951年,在华山路复旦中学读高二的长子启华参了军,当时还被登报表扬。之后黄桂珍以军属身份参加了里弄工作,但依旧没有固定收入。直到1953年,徐汇区人民政府民政科将她安排到泰康路食品公司做季节工,才有了正式收入,但毕竟杯水车薪,依旧难以维持一家5口的生活。其间,黄桂珍还把把楼下面向花园的两间朝南的客厅送给居委会办托儿所。1958年黄桂珍分到上海牙膏厂工作,一家人靠着她微薄的工资,得以勉强糊口。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为了贴补生活,她把楼上两间亭子间、三楼的阁楼和楼下的车库也一并租了出去,一家6口人住在仅剩的两间分别为28平方米和27平方米的卧室里。美莎和美春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也分别参加工作当了工人。美春说:“‘文革’中,家中原先一间27平方米的住房被负责我们家住房的房管所造反派强行收走,全家人只能挤住在仅剩的一间28平方米的前楼里。”这就是我看到的如今美春一家的居处。美春告诉我说,当时,这间28平米的屋子里住着老母亲、大哥启华的女儿、美春夫妻和两个孩子,在外地工作的美莎带着女儿回来探亲时,也住在这里,一共8个人,晚上睡觉只能打地铺。就这样,黄桂珍历经坎坷,养大了五个孩子,自己在武康路63号一直住到2013年,98岁高龄时逝世。

  现在朱作同的五个孩子都生活得很好,并也都有了自己的第三代。朱作同一家人丁兴旺,足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朱作同先生了。[1]

图片

朱作同故居

  20世纪30年代,《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曾居住在武康路63号。朱作同牺牲后,他的寡妻年仅28岁的黄桂珍一人撑起六口之家,她在武康路63号一直住到2013年,98岁高龄时逝世。现在这里还住着朱作同的女儿朱美春等后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