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朱之悌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9年10月01日 湖南省长沙市 |
逝世 | 2005年01月22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朱之悌(1929.10.01-2005.01.22),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林木育种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毛白杨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者之一,国家教委任命的中国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育种人。
1954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1961年获原苏联莫斯科林学院博士学位。
朱之悌长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者之一[3]。
人物生平
1950年秋,朱之悌以高分考入武汉大学园艺系,2个月后,他离开武汉大学来到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就读。1954年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植物生理学助教。
1956年3月,朱之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选拔参加留苏考试,并以优秀成绩被第一批录取。1957年11月,他被派往莫斯科林学院留学,在雅勃洛科夫院士(А.С.Ябдоков)门下攻读林木育种。
1950-1954年北京林学院林业系学习。
1954-1956年 北京林学院任植物生理学助教。
1957-1961年苏联莫斯科林学院留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1年从前苏联学成归国后,他44年如一日,为祖国的林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奉献科研成果。
1961年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系遗传育种教研组工作,1961年任助教,1963年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7月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的朱之悌按期回国,在原单位北京林学院遗传育种教研组工作,历任助教(1961)、讲师(1963)、副教授(1978)直至升任教授(1985)至今。
1979年北京林学院返京后,他于1980年受林业部委托,主办了全国林业院校数量遗传学教师培训班,为数量遗传学在林木育种中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贡献。
1982年林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林木育种重大课题攻关,他负责起草各专题立项报告,该报告被林业部科技司采纳。
1954年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赴原苏联莫斯科林学院留学,在A C 雅勃拉可夫院士门下攻读林木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
1961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归国。长期担任林业部科技委委员、林业部科技进步奖评委会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委会评委、林业科学编委、中国林学会林木育种分会副主任等职。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1月22日,我国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之悌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6岁。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毛白杨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者之一,国家教委任命的中国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育种人。
主要贡献
朱之悌院士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者之一,是我国这一学科的首位博士生导师。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等1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专著70余篇(部);
在副博士论文《核桃嫁接成活机理和无性繁殖的研究》中,他发现核桃嫁接时单宁氧化缩合和蛋白质颗粒化沉淀导致的嫁接隔离层的形成是嫁接成活的障碍,而缩合物的还原和隔离层的消失又是嫁接成活的原因。这一发现为当时莫斯科大学生物学院院长依沙也夫和林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吉虽略夫教授所赏识,这篇论文被全苏教育委员会批准在苏联正式出版发行。
为告别并清除林木育种教学工作中所谓"米丘林遗传学"的影响,朱之悌主持编订了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将林木遗传学的理论基础,转轨定位到现代遗传学的科学体系中来。
1983-1997年,他主持"毛白杨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确定采用回交部分染色体替换和染色体加倍的技术路线,将造林严重蹲苗、前期生长缓慢、短期不能采伐的一般二倍体毛白杨,改造成5年就可轮伐,不仅比一般毛白杨增产1~2倍,而且纤维长、材质白,无叶部病害,是短周期造纸、人造板原料的理想品种。
除培育毛白杨三倍体外,朱之悌还解决了毛白杨育苗的繁殖关,形成多圃配套系列育苗的新繁殖系统,
解决毛白杨新品种和新繁殖方法的同时,朱之悌十分重视毛白杨优良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研究。这是中国首次根据联合国1975年制定的"森林基因资源保存方法学"而实施的阔叶树种保存方案。
朱之悌在中国外发表论文和专著50余篇,其中1990年出版的《林木遗传学基础》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木遗传学试用教材;《林木育种在中国农业前景中的地位》是1995 年IUFRO第20次芬兰大会林木育种会的邀请报告;《林木无性繁殖与无性系育种》、《毛白杨B301等异源三倍体新品种选育》和《毛白杨天然三倍体选种研究》等,是其代表作。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解决中国造纸原料品种、基因资源收集保存、毛白杨大规模良种繁育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中:
朱之悌 | |
---|---|
朱之悌院士 |
(1)创造性地开展了毛白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首次对成年优树进行分部位采样,分部位保存、分部位利用的策略,建立了10省优树基因资源保存基地和测定林,并成功选育出一批速生、优质的毛白杨雄株行道树和短周期建筑材、胶合板材新品种。
(2)利用染色体部分替换和染色体加倍等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速生、优质的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生长迅速、木材白度高、纤维长、木浆得率高,5年可伐,是造纸的极好原料,为中国北方造纸原料结构调整奠定了品种基础。
(3)将幼化理论和组培快繁的思想巧妙应用于大田育苗之中,提出了"毛白杨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新技术",使繁殖系数3年由1株扩繁至100万株,攻克了白杨常规大规模繁殖的世界性难题,良法与良种成功配套,使三倍体毛白杨的大规模产业化成为可能。在中国外发表论文和专著60余篇,5次获国家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并荣获国务院黄淮海农业开发奖、国家科委97金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现主要致力于三倍体毛白杨纸浆采新品种产业化推进等工作,主持国家林业局专项"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材新品种科研开发与培育推广"等课题,开展纸浆林基地建设急需的相关试验研究,同时组织成立了"百万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原料林产业化集团协作组",并指导以三倍体毛白杨为制浆造纸原料的造纸企业建立纸浆林研究所,全力推进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基地建设以及中国民族造纸工业原料结构调整进程。,山东太阳纸业、山东高唐泉林纸业、湖南洞庭白杨林纸有限公司等都已正式启动了三倍体毛白杨纸浆原料林建设工程,预期5年内由造纸企业建成的纸浆林就将超过150万亩,可满足年产100万吨纸浆原料的生产。三倍体毛白杨林纸结合经过多年的磨合终于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黄河纸业"初见端倪。
主要论著
1 朱之悌.核桃杂交和无性繁殖试验.莫斯科:莫斯科林学院出版社,1962。
2 朱之悌.树木的无性繁殖与无性系育种.林业科学,1986,22(3):280~290。
3 朱之悌,张志毅.毛白杨优树快速繁殖方法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4):1~17。
4 朱之悌.林木遗传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5 朱之悌.林木无性繁殖.见:中国农业年鉴.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62~163。
6 朱之悌.毛白杨良种选育战略的若干考虑及其8年研究结果总结.见:林业部科技司主编,阔叶树遗传改良.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59~82。
7 朱之悌.森林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的要点和方法.世界林业研究.1992,(2):13~20。
获奖记录
中国林学会重大建议奖;
创造了同一树种研究连续3 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佳绩[4];
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毛白杨成年优树幼化繁殖"1986 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木无性系育种"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陈嵘奖;
1988年获国务院"黄淮海开发优秀科技人员"二等奖;
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金桥奖";
1988年朱之悌被授予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任命他为中国林木育种学科第一个博士点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0年他被选聘为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