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本無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絕對的空無。東晉時各家多用「本無」表達般若空義,指出事物根本上是不存在的。這種觀點在僧肇(384或374—414)等人看來有將「無」坐實、落入虛無主義的危險,故僧肇著文批評,重申緣起性空的中道觀。但在後世作品中,同樣運用「本無」,有時指緣起性空義,而非絕對的虛無,需加以鑑別。

引例1

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 (僧肇《肇論•不真空論》) (主張本無的教義,專注於虛無,凡出言便說是「無」。所以他們講「有(存在)」是不真實的,「有」就是無;「無(不存在)」也是不真實的,「無」也是無。但若去探求他們的(經典)依據,不過是說「非有」並非真實的存在,「非無」也並非真的不存在。[倘若如此,]又何必堅稱「非有」就是指存在者根本沒有,「非無」就是指不存在者也根本沒有呢?這僅僅是好談「無」的人的言論,怎能稱之為通達事實、觸及事物的真性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