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无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绝对的空无。东晋时各家多用“本无”表达般若空义,指出事物根本上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在僧肇(384或374—414)等人看来有将“无”坐实、落入虚无主义的危险,故僧肇著文批评,重申缘起性空的中道观。但在后世作品中,同样运用“本无”,有时指缘起性空义,而非绝对的虚无,需加以鉴别。
引例1
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僧肇《肇论•不真空论》) (主张本无的教义,专注于虚无,凡出言便说是“无”。所以他们讲“有(存在)”是不真实的,“有”就是无;“无(不存在)”也是不真实的,“无”也是无。但若去探求他们的(经典)依据,不过是说“非有”并非真实的存在,“非无”也并非真的不存在。[倘若如此,]又何必坚称“非有”就是指存在者根本没有,“非无”就是指不存在者也根本没有呢?这仅仅是好谈“无”的人的言论,怎能称之为通达事实、触及事物的真性呢?)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