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黄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黄连

中文名称:木黄连

别 名:刺头树

来 源: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的根

功 效:清心胃火,解毒

性味归经:苦、寒。脾、肝、大肠经

主 治:治阳黄、热痢、赤眼,外治刀伤等

木黄连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MahoniafordiiSchneid.)的根及茎。分布广东、广西。味苦,性寒。归脾、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湿热痢疾,腹泻,黄疸,目赤肿痛,烧烫伤等病症。

形态特征

北江十大功劳常绿灌木,高1-2m或更高,茎粗壮,暗棕色。

叶互生;羽状复叶,长20-30cm,小叶革质,2-3对,叶片椭圆形,长6.5-7.5cm,宽2.5-4cm,先端渐尖,刺状,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全缘,或在叶尖的两侧有1-2个刺状锯齿。

总状花序丛生枝端,长10-20cm;苞片1,棕色,三角形;萼片9,花瓣状,三轮;花黄色,6瓣,长圆形;雄蕊6,花丝短棒状;雌蕊柱头头状,扁平。

浆果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1]

植物种属

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

生长环境

生于深山密林中。

药用价值

一、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治疗湿热痢疾,腹泻,黄疸,目赤肿痛,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汁涂搽、滴眼。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相关论述:《广西中药志》:虚寒体弱者忌用。

相关配伍:治疗急性结膜炎:北江木黄连根,水煎,浓缩成膏,加梅片少许,用人乳汁溶化滴眼。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枝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根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棕黄色,有纵沟纹及支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色。茎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浅纵沟和横向裂纹,较嫩的茎较平滑,常有叶柄残基及叶痕;皮部易脱落,内面黄色;质坚脆,折断面破裂,淡黄色,横断面木部黄色;质坚脆,射线清晰。[2]

二、

拼音Mù Huánɡ Lián

别名土黄连(《广西中药志》)。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全年可采,除去枝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1~2米或更高,全体光滑无毛。茎粗壮,表面暗棕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30厘米,总叶柄基部扁阔,腹面具浅槽,节明显;小叶革质,5~7枚,椭圆形,长6.5~7.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具锋利的芒尖,往往于叶尖的两侧有1~2个锐齿,基部楔形,下面一对小叶往往基部不等。总状花序丛生于枝的顶端,长10~20厘米,花众多,黄色;苞片1枚,三角形,棕色,长约1.5毫米;萼片9,黄色,花瓣状,分3轮排列,每轮3片;花瓣6,较内轮萼片为小,矩圆形;雄蕊6枚,花丝短棒状;子房上位,柱头头状,扁平。浆果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状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浅纵沟和横向裂纹,幼茎较平滑,往往有突起的叶痕及叶柄残基,栓皮质松,脱落处可见黄色木部;质坚脆,折断面呈破裂状,淡黄色;横切面近圆形,髓部淡黄色,木部黄色,射线清晰。根呈圆柱状,略扭曲,表面棕黄色,有纵沟纹及支根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色。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清心胃火,解毒。治阳黄、热痢、赤眼;外治刀伤,火烫伤。(性味以下出《广西中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外用:捣敷。

注意广西中药志》:"虚寒体弱者忌用。"

备注同属植物苏氏十大功劳、半覆瓦十大功劳、独龙十大功劳等的根,在广西民间亦称木黄连或土黄连,并与本品同等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3]

参考资料

  1. 木黄连,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木黄连,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木黄连,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