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前收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期前收缩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期前收缩(曾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窦性过早搏动罕见。常发生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亦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
病因
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常易发生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患者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期前收缩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期前收缩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过早搏动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检查
1.房性期前收缩
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秒。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ST及T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房性过早搏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时畸形QRS波群前可见提早畸形的P波。提早畸P波之后也可无相应的QRS波,称为阻滞性房性期前收缩。
2.房室交接处性期前收缩
除提早出现外,其心电图特征与房室交接处性逸搏相似。过早搏动冲动侵入窦房结的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干扰窦房结自发除极的则形成完全性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形态异常,时限大多>0.12秒,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随T波移位,其前无P波。发生束支近端处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宽。室性期前收缩后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基本心律较慢时,室性期前收缩可插入于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室性期前收缩。偶见逆传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现于ST段上。
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有时由两个以上异位起搏点产生,心电图表现为二种或二种不同形态、配对间期不等的期前收缩,称为多源性期前收缩。连续二次或三次和以上的期前收缩分别称为连发和短阵心动过速。
诊断
1.病史、症状
由于患者的敏感性不同,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感心悸、心前区不适或心脏停跳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询问有助了解原因指导治疗,注意询问近期内有无感冒、发热、腹泻病史有助是否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判断。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利尿剂的应用有时会诱发期前收缩的发生。
2.体检发现
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阳性体征外,心脏听诊时可发现在规则的心律中出现提早的心跳,其后有一较长的间歇(代偿间歇),提早出现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可伴有该次脉搏的减弱或消失。
3.心电图
心电图对期前收缩有诊断意义。房性期前收缩为提早出现的QRS波其前有一异形P波,其后有一不完全代偿期,QRS波形多与正常QRS波形一致。结性期前收缩提早出现的QRS波与正常QRS波相一致,其前无P波,代偿期完全。室性期前收缩提早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代偿期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详细记录期前收缩发生的多少,发生的规律,治疗效果等。怀疑心肌炎者可行血心肌酶学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心肌病和部分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和怀疑洋地黄中毒者应测定血电解质,必要时测定血洋地黄浓度。
并发症
本病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心性猝死。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是怎样起源的?源始于殷商?文字有600年的历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来源图画还是记号?,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