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望牛头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望牛头寺》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望牛头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牛头山的景象和禅师的佛法精深;后四句感叹佛法慈悲,同时抒发自己修禅的决心。全诗大量引用佛经典故,可见对禅师佛法的向往之情。

此诗大约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县西南牛头寺时所作,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间,杜甫因陪一些官员游赏蜀国山水,曾到阆州(四川阆中),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次章,既上寺而有望也。上四望中之景,下四望中之意。下三句,乃鹤林寺景,其寺必有名僧传佛心印,而长者于此布金。故公欲从之求第一义也。春色,日所见。天河,夜所见。无白日,灯常在。有黄金,殿至华。回看不住,欲此心空虚无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望牛头寺[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白话译文

牛头山上见到鹤林禅师,禅机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满山中,山高寺远,连银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传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众生长处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间遍布远比黄金更贵的佛法。

我年纪已老,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

词句注释

1.牛头:牛头寺。《杜诗饯注》引《寰宇记》:"牛头山在(梓州)都县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寂。"鹤林:鹤林禅师,一说为附近的鹤林寺。

2.迳(jìng):同"径",山路。

3.天河:银河。

4.传灯:佛法像灯一样,能够照破世间冥暗,所以佛门把传法称为"传灯。"

5."布地"句:典出《佛说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6.不住心:犹无住心,即空灵禅心。典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作品鉴赏

该诗是杜甫往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后,下山回望的记述。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曲折,穿云绕雾,难见真面目。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诗人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待诗人更上一层楼,顿觉所要寻者,原来睹面就是。浮动在远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银河,无一不是。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诗人法喜充满,禅悦遍布。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诗人接着感叹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禅师仍然慈悲传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诗人对佛法与鹤林禅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说"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诗人很向往之。诗人年纪也大了,不适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其实,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凉界也会更加自在。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从此可看出杜甫于佛法确有所得,领会《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义理。从他的一生虽困苦不堪,但始终"哀而不伤"的中庸境界来看,诗人的确是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心系禅悦的心迹。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3]

盛唐伟大的诗圣杜甫是大家都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很多诗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就表现了作者济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也表现了他的圣人情怀。[4]

视频

康震:诗圣杜甫(二) 杜甫为官之谜

千秋史话:诗圣杜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