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望牛頭寺》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牛頭山的景象和禪師的佛法精深;後四句感嘆佛法慈悲,同時抒發自己修禪的決心。全詩大量引用佛經典故,可見對禪師佛法的嚮往之情。

《望牛頭寺》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次章,既上寺而有望也。上四望中之景,下四望中之意。下三句,乃鶴林寺景,其寺必有名僧傳佛心印,而長者於此布金。故公欲從之求第一義也。春色,日所見。天河,夜所見。無白日,燈常在。有黃金,殿至華。回看不住,欲此心空虛無着。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望牛頭寺[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望牛頭寺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白話譯文

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滿山中,山高寺遠,連銀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傳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眾生長處黑夜,故施慈悲,於世間遍布遠比黃金更貴的佛法。

我年紀已老,別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

詞句注釋

1.牛頭:牛頭寺。《杜詩餞注》引《寰宇記》:"牛頭山在(梓州)都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寂。"鶴林:鶴林禪師,一說為附近的鶴林寺。

2.逕(jìng):同"徑",山路。

3.天河:銀河。

4.傳燈:佛法像燈一樣,能夠照破世間冥暗,所以佛門把傳法稱為"傳燈。"

5."布地"句:典出《佛說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6.不住心:猶無住心,即空靈禪心。典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作品鑑賞

該詩是杜甫往牛頭山拜訪鶴林禪師後,下山回望的記述。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林。"詩人拜見禪師後,感覺到禪機深奧高妙,猶如上山來的山經,盤旋曲折,穿雲繞霧,難見真面目。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嚮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待詩人更上一層樓,頓覺所要尋者,原來睹面就是。浮動在遠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銀河,無一不是。在這裡,衲子們不舍夜晝,布道傳燈,嚮往那黃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詩人法喜充滿,禪悅遍布。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詩人接着感嘆傳播佛法並不容易,但禪師仍然慈悲傳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詩人對佛法與鶴林禪師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執着於此,所以說"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淨境,詩人很嚮往之。詩人年紀也大了,不適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其實,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涼界也會更加自在。

杜甫寫有禪詩數十首,中多論禪禮佛之句。從此可看出杜甫於佛法確有所得,領會《金剛經》"應無所往,而生其心"的義理。從他的一生雖困苦不堪,但始終"哀而不傷"的中庸境界來看,詩人的確是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心系禪悅的心跡。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3]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4]

視頻

康震:詩聖杜甫(二) 杜甫為官之謎

千秋史話:詩聖杜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