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望海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望海寺

 

 

 

望海寺位于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的望海寺,与葫芦岛的岛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渤海湾沿岸的小城之一

望海寺,毗邻葫芦岛半岛中部南侧,东西两面夹山,南面直通渤海岸边,最早以该处山上的“望海寺庙”而得名。

寺庙简介

望海寺东北侧,是“山城子”,曾是明代的一个屯兵基地,后来居民多以渔民为主。其东侧,隔山与葫芦岛岛里接邻。岛里,即葫芦岛港口所在位置。东北战役胜利后,1948年11月10日,此地随着锦西全境一同解放。岛里山上,有张学良别墅及1930年由张学良亲笔撰写的筑港纪念碑。岛里港口,还是蒋介石当年东北战役失败后逃走时登船的地点(笔者不认同传说中有关蒋介石即于此时此地登船逃往台湾的说法)。

相关典故

1949年2月25日凌晨,于上海吴淞口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驰至葫芦岛的岛里港口。在国民党与美国飞机及其潜艇的轰炸和封锁之下,3月19日该舰于港口内放水自沉。

起义官兵在奋力还击中,有六人牺牲。其中韩志铭、刘芳圃、沈桂根、黄汉民四烈士墓,现已移至葫芦岛龙港区英山公墓。另外史德基、邱标两名烈士,因当时负重伤转治锦州医院时牺牲,葬于锦州烈士陵园。岛里的渤海造船厂,是1955年开始筹建的我国东北地区带有军工性质的一个大型造船厂。因1968年4月8日由毛泽东主席为这一造船厂签发了一份特殊的军工制造工程文件,故而曾经命名为6848厂。

其西北约五公里处,便是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葫芦岛锌厂。其前身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满洲铅矿株式会社”于1937年5月在马仗房兴建的“葫芦岛制炼所”。解放后,曾更名为401厂,三十年后,始更名为“葫芦岛锌厂”。

重建时期

望海寺院,坐落于海滨浴场西侧的三道沟坡上。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于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损毁于日本人手中。于是,“望海寺”几十年来,便成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地名。2000年,长春地藏寺的释安圣、释安得二法师为完成师傅遗愿,走遍东北三省,最后决定在葫芦岛龙港区原望海寺旧址,恢复重建了望海寺院,终使望海寺地名再次有了着落。

寺院处于陡壁高丘之上,隐于丛林之中;西倚高山,南俯大海,气势甚为肃然。寺院的功德碑上,镌刻有这样一首五言诗:

天启一颗星,深山古寺醒。云封门谢客,风鼓浪传经。

晓月三分白,残灯几点青。僧家闲半日,渤海系金绳。

历史概况

在历史上,尤其清代以前,锦西(后来的锦西县,今日的葫芦岛市老城区)以东包括马仗房、望海寺及岛里在内的半岛地区,人烟极为稀少,除了少数狩猎者及当地打渔的人家之外,很少有人光顾这里。清朝夺得天下之后,大部分军队再无战事,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成批成批的军马被驱赶到此地放养(此便是该地一个“马仗房”地名的由来),随之而来的“退役”军汉及其家属,便成为这里的第一批移民和拓荒人。

此后十数年间,由于清政府的一些举措及内地的灾荒所致,山东等地“闯关东”的人及大批流浪、逃难的人,也纷纷来此落脚谋生,形成了这一半岛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涌入阶段。

这些移民和后来“葫芦岛制炼所”召来的工人以及建国前期数十年间的陆续移民,大多散落于玉皇阁、齐屯、茨山、稻池、白马寺、马仗房、望海寺、岛里等地,使这个半岛,再不是一席冷清之地。但建国初期,望海寺、岛里的居民仍然十分稀少。

愈见兴盛

由于后来造船厂的兴建,五十年代末,从上海、大连等地调入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于此落户,加之六十年代末从高中、中专学校大批的招工,使这里居民状况愈见兴盛。

望海寺海岸,东西陡峭呈环抱之势;中部沙滩平阔,且缓缓延向海中,形成天然浴场。夏日来临,游人四至;渔民船只,亦常于此泊岸。若待退潮,还可踏着礁石,绕过西侧岩壁,寻到另一处隐蔽的平阔沙滩浴场。虽与岛里港口同属一片海域,相去也不过几千米,但岛里港口却是不冻港,而望海寺海岸每逢冬季都要结冰,有时竟延向海中达数千米。由陡峭的山岩石壁上,清晰可辨远古年代地理升变痕迹。

尤其西部山岩断面,更为明显地裸露出海下火山喷发后熔浆流动形成的青岩层带。根据多层青岩断面的间隔和间隔中夹杂的不同年代熔岩颜色及其它岩层的状况,可窥见数亿乃至数十亿年前渤海湾地质十分活跃之一斑。因曾有过多次海下火山喷发和地震,导致局部地表塌陷,边围拱起,形成多处斜岩峭壁。

另外,整个半岛四处地下,广泛可见沉积岩地质;于某些高山岩石上,还能发现贝壳的附着物。这足以证明,在远古时期,半岛曾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