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月光下的音乐会(华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月光下的音乐会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月光下的音乐会》中国当代作家华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月光下的音乐会

那年,在腾冲,暮色渐渐隐去。黑夜来临时,我和淑琴姐相约到山间的高地上看星星。

冬日的腾冲,虽然夜间的寒意还游走在周围,却抵不住我们的热情。山区的夜空,更显壮观,满天繁星就在头顶上,举起手仿佛就能触摸的到。

特别是当地的音乐表演,随处可见。那被月光照亮的石板路和山的轮廓,在歌声、琴声响起的时候,自成风景。

后来,我听到了歌手张龙那首《腾冲等你回家》,会心地笑了。“待你了无牵挂,我会浪迹天涯。来到美丽的腾冲,休闲养生度假。泡泡热海温泉,逛逛中寨阿佤。银杏村中欢腾,高黎贡山作画……”这也曾是我们到了腾冲不想马上离开的缘由。

那年,在内蒙希拉穆仁草原,广袤无边大草原的星空闪烁。月下,我和一位同行的大姐一见如故。坐在柔软的草地上聊天,她语真词切,我们有促膝谈心的愉悦感。

“巨毯一般的草地啊,宝石一样的蓝天啊,相互追逐的牛啊,举鞭歌唱的牧人啊……”大姐的歌声和气质弥补了她朴实的着装,素雅的布衣大褂,那种不带装饰的洒脱,自带美感。

当她听我泛着激动的表达时,轻轻地鼓掌,继而将手势变为合掌。虽然是细微的变化,但被我看见了。

她说“那首诗牵动了我的心,我听懂了你的情绪。”

晚间,自发的“草原音乐会”开始了

大姐自告奋勇兼做主持人。在她努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开场白时,歌声竟在她身后响起。

那个充满激情的演唱者,以他歌声的情感力量,把在场所有人的情绪推向高潮。婉转、美妙的歌声,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展开翅膀。

大姐笑眯眯地看向我,伸出手指比划着“爱你”。非常简练的一个手势动作,干净利索,优美感人。

更有意思的,还有一个把自己隐在蒙古包里的歌者,不肯让大家看见她演唱的模样,却愿意分享她的歌声。中音演唱,抑扬起伏,情感丰富,娓娓动听。月色下,这歌声满载着情感,在大家心里激起波澜,勾起思恋之情。

一个舞者,背向着我们,他的手臂和整个形体的动作,却能让人体察到他内心饱满的情感。

那年,在云南大理,山峦起伏,鸟啼虫鸣,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月光里呈现。草丛里的一朵小花,竟然有蜂蜜的味道。于是,引发出一个植物跟昆虫关系的主题释义。

于是,竟然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谈起,拉长了话题。

一个年轻的白族女孩,沿着山路,在傍晚时分背回来一筐带着植被气息的药材。晚上,她用这些草啊根啊地药材给我们煮水泡脚。

我们就在屋前的空地上支起一个场子,女孩和她的几个小伙伴竟然亮开嗓子就唱了起来。

那真的是原生态版的歌声,自然而然,随口就唱,唱得酣畅。我们学了一遍又一遍,边学边笑,互相指正,终究没有获得“认可证”。

可在那晚的月光中,我们和女孩们互换礼物,互留电话,彼此获得了纯真的友情。

年初,我还收到了从远方大山里寄来的野生菌。我回寄给她们的,是北京稻香村的各种小点心。

那年,在维也纳,为我们诗歌朗诵会而出版的诗集《青鱼》已经摆在大厅里。为何起书名为《青鱼》呢?这是同行诗人、剧作家亚刀的创意。他说,青鱼活在水的最底层,但力大如牛,像中国人融入生活的能力,代表民族的特性。

好吧,让《青鱼》游在维也纳吧,让我们和我们的诗句游在秋天的维也纳吧。夜幕降临后,我们一行人聚集在一处,边说边唱。没有谁能躲过那次“演出”,也没有谁想去逃避那次“表现”,每个人都出了一个节目。

我们都很投入,感动没感动别人不知道,但感动了自己。放松,放下,只有深秋时节月光里的谈笑风生,让原本寂静的一个地方生动起来。

那年,在浙江玉环,我们参加了一个在露天广场举办的晚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幕式。如果不是在现场,我不会相信,玉环竟然以她的魅力吸引来那么多的海内外知名人士为那次活动助阵。

月光下,那粗犷、热烈、带有海水风味的音乐自由地放飞在高远的夜空。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梁祝》响起时,给背景中那蓝蓝的、暮色中的海岛染上了感情的色彩,全场静静的,只有他的琴声……

特别是由100多位小学生童声合唱的《我歌唱大海》,让人看到了玉环的明天。还有女声表演唱《土布》,更是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许多许多类似的故事

“是爷爷在泥土里种下了你,是爸爸在扁担下浇出了你。一丝丝,一缕缕,想起家乡就会想起你。”

“是奶奶在纺车里转出了你,是妈妈在布机上织出了你。一根根,一线线,伴着奶奶的叹息,和着妈妈的眼泪。”

如此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好节目,至今弥漫在我心中。

那年,在泰山上住了一晚。本是想第二天早起有个和日出的合影,谁知,当晚皓月当空,翌日凌晨,整个山体却被浓雾覆盖。

那个夜晚,在泰山的每一处栖息时,很惬意,很亲切。我喜欢的安静那里有,可以无限地给我;我需要的踏实那里也有,随时都拥抱着我。

在泰山,我是一个随性而为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回家的孩子。

那年,在贵州,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走进了荔波。在那个黔南偏远的地方,我们都不由地醉倒在她的山水里、醉倒在她的岩林里……

夜幕中的那台晚会,是在一个街心广场举办的。

荔波山民们是舞台上的主角。“黎明,他们同太阳一起醒来;夜晚,他们和月亮一同作伴…..”

有水的地方就有树丛有森林,让人看不出山峦、树木是在水里还是在地上。这样的自然风景,永远是荔波人固执的偏爱。这山和水交融的风景,最贴合荔波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年,在海南,我将自己记忆库里的“那个塞外诡异荒凉的地方”和它比对,才发现我原来印象里的储存多么单一。

拨开记忆纠缠的思绪,我们仍然能从一抹色彩中荡起烂漫自由的游牧民族风情。

曾在法国大使馆举办的一个联谊活动上,我结识了一位法国友人。她说她最想去的地方是中国海南。我告诉她,冬季去海南最好。之后,她真去了海南。半月有余回京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她的寓所欣赏她拍的照片。我在一个傍晚时分敲开了她的家门。

几千张照片堆在沙发里。而那个影集里,塞外海南几乎都是精品版面。她用她的观察扩展了海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那年,在韶关、在松原,在吉木乃,在红河,在乾坤湾,在衢州,在乌镇……有几个黎明,注视着我们启程时的笑容,发现了我们那种守望山水守望壮阔的专注?有多少星月,沐浴着我们奔赴远方近乎崇高的那种体验?

有人唱起了歌,那歌声里充满了感情色彩。唱的人投入,听的人也投入。继续前行,前方,逐渐递增的歌声诱惑着走向远方的我们,也安慰着从远方归来的我们。

月色下的音乐会,没有围墙。

那是一种情绪的飞扬,全景的位置是给每一个人准备的。

只要我们驻足,倾听。或者,置身最美的遐想参与其中。

那种欣慰是由衷的,那种放松也是由衷的。在那样的环境中,穿越岁月风云,让生命燃放情怀的芳香。

歌声中有带着泪水的离情吗?歌声中有把时光拽回来的勇气吗?

有多少努力,本是为了让更多人在花丛草地间开心地穿行?那温馨的叮咛,曾陪伴了数代人几百年几千年的路程。

牢记了一辈子的歌声,会让生命与生命遥相呼应。

在郊区,我扳着手指计算着蛐蛐的鸣叫声时,思绪就开始了羽化,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虫,唱起了心中的歌。

不知名的鸟儿,就在我们家周围的树上,依枝而栖。

只是没有月光,我看不到它。

明天,它会飞向东方那一片霞光中,飞到它想去的远方。[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