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邦哲」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曾邦哲又名曾杰(BjZeng)[1],1963年生于湖南娄底,1991-1997年阐述生物自组织系统结构论,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与…”)
 
YH對話 | 貢獻
参考文献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1: 行 1:
 曾邦哲又名曾杰(BjZeng)[1] ,1963年生于湖南娄底,1991-1997年阐述生物自组织系统结构论,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等概念与原理,1999年在国际上倡导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生物系统论和实验(experimental)、计算(computational)与工程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2008年创建邦哲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
+
 曾邦哲又名曾杰(BjZeng),1963年生于湖南娄底,1991-1997年阐述生物自组织系统结构论,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与系统遗传学等概念与原理,1999年在国际上倡导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提出生物系统论和实验(experimental)、计算(computational)与工程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2008年创建邦哲 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曾邦哲
 +
| 图像 =
 +
[[File:曾邦哲.jpg|有框|居中|]]
 +
| 图像说明 = [http://a3.att.hudong.com/15/38/01300000403025133643389848913_s.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i?q=%E6%9B%BE%E9%82%A6%E5%93%B2&src=tab_www#/liteflow/list?imgkey=t017395eb7407d13095.jpg&prevsn=-1&currsn=0 来自360图片]
 +
| 出生日期 = 1963年
 +
| 出生地点 = 湖南娄底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曾杰
 +
| 职业 = 生物工程
 +
}}
 +
== '''目录''' ==
 +
1、'''简介'''<br><br>
 +
2、'''生平'''<br><br>
 +
3、'''产业思想'''<br><br>
 +
4、'''原创贡献'''<br><br>
 +
'''简介'''<br><br>
 +
曾邦哲(又名,曾杰)"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已经席卷全球,将带来的不仅是生物医药的革命;而且,将是制造工业的革命 - 第三次产业革命。"--- 曾邦哲(2007年7月)<br>
 +
 
 +
姓名:曾杰(Zeng Jie),字:邦哲(Bangzhe,或Benjoe Tseng),祖籍江西吉安,他是曾子也是伍子胥的后代,1963年7月17日(农历5月27日)生于湖南娄底古台山,外婆伍氏家出身黄埔军校。<br>
 +
 
 +
国际率先发表系统遗传学(1994)、系统医药学(1992)与系统生物工程(1994)等概念与原理,国际最早提出输卵管生物反应器(1994)概念与方法、细胞计算机(1999-2002)概念与模型,国际首先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1999)及阐述结构论(1986)- 泛进化理论基础。
 +
<br><br>
 +
'''生平'''<br><br>
 +
 
 +
7月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毕业,主修动物细胞遗传学,大学期间论文:论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论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和毕业论文金定鸭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br>
 +
1985-1994年<br>
 +
 
 +
任教于湖南省的农学、医学院校,1986年著述、1991-1994年发表《结构论-泛进化理论》,阐述了系统哲学、系统科学的结构逻辑,以及中、西文化交汇影响近现代科学的实验、系统方法论,并提出系统(结构)遗传学(system genetics)与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br>
 +
 
 +
1994-1997年<br>
 +
 
 +
工作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提出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概念,并采用卵清蛋白基因侧翼序列构建表达外源蛋白质的载体方案(goldegg plan)。1996年主办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秘书长),并成为《生物技术通报》编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br>
 +
 
 +
1997-2006年<br>
 +
 
 +
获得全额资助于以色列(TelAviv)、德国(FAL)、英国(Birmingham)等大学与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研究科学家与研究员,并主持(grant-holder)SPARKS基金会经费,培养数名国际研究生。<br>
 +
 
 +
从学于美国科学院John R. Roth院士,课题涉及动脉硬化、脂类代谢的多基因调控,垂体内分泌细胞发育的信号传导与转录因子基因调控,以及遗传性肌肉萎缩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调控与药物筛选,采用RNAi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体外分化和高通量激素蛋白分析、cDNA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构建1个新表达载体、克隆2个新基因(NIH基因库),建立抗lovastatin的CHO突变新细胞系等。1999年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与筹建世界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联合会(WABSE)。<br><br>
 +
 
 +
2008年<br>
 +
 
 +
4月成立邦哲(Benjoe)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筹建合成生物技术平台 - 系统遗传学实验室,创办邦哲系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走向科学研究与实业经济并进的发展之路。<br>
 +
 
 +
他(笔名,余珞·红野)同时在显现绘画、幻象诗歌和哲学、科学史研究上有不少作品,从道家-结构论、儒家-社会论、禅家-精神论、墨家-实践论,探讨中国与西方哲学、文化的对话与汇通。<br><br>
 +
 
 +
'''学术思想'''<br><br>
 +
1)、希腊、犹太(波斯时期)、印度、华夏经典文化模式(1991),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国文明的曲阜、武当、五台、徽州模式构成基本文化格局,明清时期纺织、采矿等工商业萌芽,科学文化的要素、技术发明的原型也基本形成。<br>
 +
 
 +
2)、结构模型转换,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法国人本主义、英国科学探险,近现代科技与工业革命,进入了北美、澳洲、欧盟、东亚的全球化文明。<br>
 +
 
 +
3)、中国沿海省份广东 - 福建、江苏 - 浙江、河北 - 山东及周围,由长江、黄河流域向内地辐射,形成近现代工业化的城市群亚文化体系(1992-1994),从西安、武汉、台北到日本、菲律宾,构成面向太平洋的地缘格局。<br>
 +
 
 +
4)、中、西文化的汇通,墨家实用技艺与实验方法、儒家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道家结构模型与系统逻辑、禅家沉思顿悟与概念澄清等,诞生了实验、系统科学方法论。<br>
 +
 
 +
5)、综合分析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系统科学理论,阐述系统的结构逻辑,以及从生物进化论到生物系统进化、人工进化的泛进化理论。<br>
 +
 
 +
6)、中、西医药学将在21世纪汇入系统医药学(1992-1995),经络系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机能整合,神经-内分泌与基因调控构成动物、人体发育的双向调控,四色定理等价于四面体、五行图等价于金刚石的拓扑结构,五脏六俯五行图是物质、能量代谢的稳态模型。<br>
 +
 
 +
7)、21世纪是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时代,遗传工程与仿生工程、生命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整合,将形成系统生物工程(1994)的生物(心理)-物理(化学)联盟工业模式。<br>
 +
 
 +
8)、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将发展到系统(结构-图式)遗传学(1994),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再生、分化、凋亡、迁徙、粘结的细胞发生非线性动力学,细胞图谱定位与生物形态发生,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型-表现型复杂生物系统研究。<br>
 +
 
 +
9)、转基因禽类蛋表达系统研发,采用卵清蛋白基因侧翼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发表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概念(1994)及改造蛋黄基因、蛋壳基因的转基因禽蛋表达系统化方案。<br>
 +
 
 +
10)、采用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与细胞通讯原理,设计基因群、蛋白分子模块和能量转换细胞器,以及细胞之间信号传递与行为反馈的细胞计算机模型(2002)。<br>
 +
 
 +
11)、细胞系发生、病理细胞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与基因克隆的序列片段标志显示(STFD)技术开发(2003-2008),以及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筛选天然药物分子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发等。<br>
 +
 
 +
12)、继机械、动力机工业革命和电讯、计算机工业革命,第3次工业革命将是医药、生物工业革命。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提出应该把科技产业化支持重心转移到将可能产生未来支柱企业的技术革命领域。<br>
 +
产业思想
 +
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转型,往往是新经济新产业时代特征,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产业革命。自从英国中西部启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几乎同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经济的增长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br>
 +
 
 +
中国明清,纺织和印染、采矿等工商业已经萌芽,晋商和徽商形成丝绸之路南北两端的著名商业模式。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科学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家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经历了曾国藩、盛宣怀时代的江南制造业,广东、福建的经济特区时代,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和勃海湾向中西部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现在发明家、企业家与金融家的社会活力。瞄准新科技革命,及时抓住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经济链条,带来的是经济从根基上崛起的机遇。<br>
 +
 
 +
20世纪科技方法论从实证分析向系统综合转型,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脑、电讯等信息产业革命,带来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综合哲学,远在系统科学诞生之前已形成,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斯宾塞的综合(synthetic)哲学、罗素的哲学分析与综合、怀德海的有机哲学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学哲学届讨论了综合哲学、系统科学与传统医学、中国哲学。21世纪伊始,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电脑科学与生物科学整合、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及其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应用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态势,将带来21世纪的细胞制药厂与细胞计算机的生物工业化时代,欧美国家科技决策机构纷纷制定教育、科研、产业改革政策,中国出台了开发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大立项与决策。<br>
 +
 
 +
 
 +
2007年6月,英国皇家工程院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称:"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产生第三次产业(industrial)革命",颠覆计算机、纳米、生物和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即生物工业革命。21世纪的整个产业结构,将转型为系统生物工程的(心理)生物-(化学)物理联盟工业模式,也就是生态、遗传、仿生和机械、化工、电磁的工程应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产业,体现为机器的生物系统原理(进化计算、遗传计算)、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体等。计算机科学理论源自动物通讯行为、神经系统的控制论、信息论研究;还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行为的探索,导致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发展,将形成未来的材料、能源与信息全方位生物产业。<br>
 +
 
 +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br>
 +
 
 +
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3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心转移到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br><br>
 +
'''原创贡献'''<br><br>
 +
1991-1999年系统生物科学论述的核心内容:1)生物系统的结构论和2)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研究,以及3)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的系统科学研究和4)生物工程与仿生学整合的人工生物系统开发等,包括"系统遗传学"、"系统医药学"、" 系统生物工程"和"输卵管生物反应器(oviduct bioreactor)"等名词的提出(coined)。<br>
 +
 
 +
泛进化结构论<br>
 +
1983-1986年感觉的生态适应等参照系、生物进化与形态发生的拓扑分析,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形成了生物系统的泛进化系统结构论观点。1992-1993年全国会议和1993年起国际会议等论述生物系统、基因信息概念,结构整合、适应稳态与建构合成等规律,整体到部件、部件到整体和结构与功能转换等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结构理论基础。<br>
 +
 
 +
系统生物工程<br>
 +
1991年发表中西文化融合产生科学的实验与系统方法,提出系统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综合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概念。论述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整合,1994年发表系统生物工程范畴与原理、采用卵清蛋白质基因侧翼序列建构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概念与系统方案。1999年初建立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Oct.14,Nature和12 月Kybernetes等),2002年提出细胞通讯系统的基因调控、信号传导与能量转换器人工设计的细胞计算机模型。<br>
 +
 
 +
系统医学<br>
 +
1992年全国首届中西医学比较研讨会上阐述了中、西医学发展的未来是走向系统医药学,提出系统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整合的经络系统与代谢与循环器官系统的机能稳态结构模型等。1992-1994年提出分子细胞层次的神经与基因双向调控发育的节律与图式转换模型,1995年发表医药科学从实证到综合发展的系统科学原理与方法论。<br>
 +
系统遗传学<br>
 +
基因组结构与生物体图式对应的基因型-表现型复杂系统转换与非线性细胞发生动力学,1994-2003年开展系统生物技术 研究 ,建立了细胞连续突变与筛选的典型实验与序列标志片段显示分析。因疾病模型和转基因存在的问题,1994年发表基因组到酶系统、器官形态的调控结构与系统遗传学概念,提出从经典、分子到系统遗传学的发展,1996年第1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上讲演了生物系统论与遗传学等,并于2003年国际遗传学大会重新论述。<br>
 +
== '''相关新闻''' ==
 +
结构论 泛进化论 中国·曾邦哲 中篇
 +
中国学者曾邦哲20世纪80-90年代考察中国与欧洲,提出了一个近现代本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成就同样不会有近现代西方文明, 谓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明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已经融合了东方尤其中华文明的精华之后形成的一种地球方明-紫色文明的全球文化模式
 +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8/13/3838914_182282651.shtml 结构论 泛进化论 中国·曾邦哲 中篇 作家:结构论 泛进化论 中国·曾邦哲 中篇],个人图书网,2010年1月28</ref>
 +
== '''参考文献''' ==
 +
{{Reflist}}
 +
[[Category:医学家]]
 +
[[Category:生物学家]]
 +
[[Category:中国人]]

於 2019年11月25日 (一) 20:12 的最新修訂

曾邦哲又名曾傑(BjZeng),1963年生於湖南婁底,1991-1997年闡述生物自組織系統結構論,提出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與系統遺傳學等概念與原理,1999年在國際上倡導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研究,提出生物系統論和實驗(experimental)、計算(computational)與工程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統與人工生物系統研究,2008年創建邦哲系統生物工程研究所

曾邦哲
曾邦哲.jpg
出生 1963年
湖南婁底
國籍 中國
別名 曾傑
職業 生物工程

目錄

1、簡介

2、生平

3、產業思想

4、原創貢獻

簡介

曾邦哲(又名,曾傑)"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已經席捲全球,將帶來的不僅是生物醫藥的革命;而且,將是製造工業的革命 - 第三次產業革命。"--- 曾邦哲(2007年7月)

姓名:曾傑(Zeng Jie),字:邦哲(Bangzhe,或Benjoe Tseng),祖籍江西吉安,他是曾子也是伍子胥的後代,1963年7月17日(農曆5月27日)生於湖南婁底古台山,外婆伍氏家出身黃埔軍校。

國際率先發表系統遺傳學(1994)、系統醫藥學(1992)與系統生物工程(1994)等概念與原理,國際最早提出輸卵管生物反應器(1994)概念與方法、細胞計算機(1999-2002)概念與模型,國際首先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1999)及闡述結構論(1986)- 泛進化理論基礎。

生平

7月廈門大學生物學系畢業,主修動物細胞遺傳學,大學期間論文:論動物感官的生態適應,論生物體的結構、功能與演化和畢業論文金定鴨的染色體核型分析。
1985-1994年

任教於湖南省的農學、醫學院校,1986年著述、1991-1994年發表《結構論-泛進化理論》,闡述了系統哲學、系統科學的結構邏輯,以及中、西文化交匯影響近現代科學的實驗、系統方法論,並提出系統(結構)遺傳學(system genetics)與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的概念。

1994-1997年

工作於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提出轉基因禽類輸卵管生物反應器(oviduct bioreactor)概念,並採用卵清蛋白基因側翼序列構建表達外源蛋白質的載體方案(goldegg plan)。1996年主辦第1屆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秘書長),並成為《生物技術通報》編委、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終身會員。

1997-2006年

獲得全額資助於以色列(TelAviv)、德國(FAL)、英國(Birmingham)等大學與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研究科學家與研究員,並主持(grant-holder)SPARKS基金會經費,培養數名國際研究生。

從學於美國科學院John R. Roth院士,課題涉及動脈硬化、脂類代謝的多基因調控,垂體內分泌細胞發育的信號傳導與轉錄因子基因調控,以及遺傳性肌肉萎縮細胞凋亡信號傳導、基因調控與藥物篩選,採用RNAi轉基因技術、幹細胞體外分化和高通量激素蛋白分析、cDNA芯片技術等生物技術,構建1個新表達載體、克隆2個新基因(NIH基因庫),建立抗lovastatin的CHO突變新細胞系等。1999年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與籌建世界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聯合會(WABSE)。

2008年

4月成立邦哲(Benjoe)系統生物工程研究所,籌建合成生物技術平台 - 系統遺傳學實驗室,創辦邦哲系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走向科學研究與實業經濟並進的發展之路。

他(筆名,余珞·紅野)同時在顯現繪畫、幻象詩歌和哲學、科學史研究上有不少作品,從道家-結構論、儒家-社會論、禪家-精神論、墨家-實踐論,探討中國與西方哲學、文化的對話與匯通。

學術思想

1)、希臘、猶太(波斯時期)、印度、華夏經典文化模式(1991),構成人類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國文明的曲阜、武當、五台、徽州模式構成基本文化格局,明清時期紡織、採礦等工商業萌芽,科學文化的要素、技術發明的原型也基本形成。

2)、結構模型轉換,意大利文藝復興、德國宗教改革、法國人本主義、英國科學探險,近現代科技與工業革命,進入了北美、澳洲、歐盟、東亞的全球化文明。

3)、中國沿海省份廣東 - 福建、江蘇 - 浙江、河北 - 山東及周圍,由長江、黃河流域向內地輻射,形成近現代工業化的城市群亞文化體系(1992-1994),從西安、武漢、台北到日本、菲律賓,構成面向太平洋的地緣格局。

4)、中、西文化的匯通,墨家實用技藝與實驗方法、儒家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道家結構模型與系統邏輯、禪家沉思頓悟與概念澄清等,誕生了實驗、系統科學方法論。

5)、綜合分析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系統科學理論,闡述系統的結構邏輯,以及從生物進化論到生物系統進化、人工進化的泛進化理論。

6)、中、西醫藥學將在21世紀匯入系統醫藥學(1992-1995),經絡系統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機能整合,神經-內分泌與基因調控構成動物、人體發育的雙向調控,四色定理等價於四面體、五行圖等價於金剛石的拓撲結構,五臟六俯五行圖是物質、能量代謝的穩態模型。

7)、21世紀是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的時代,遺傳工程與仿生工程、生命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整合,將形成系統生物工程(1994)的生物(心理)-物理(化學)聯盟工業模式。

8)、經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將發展到系統(結構-圖式)遺傳學(1994),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再生、分化、凋亡、遷徙、粘結的細胞發生非線性動力學,細胞圖譜定位與生物形態發生,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型-表現型複雜生物系統研究。

9)、轉基因禽類蛋表達系統研發,採用卵清蛋白基因側翼序列構建表達載體,發表輸卵管生物反應器的概念(1994)及改造蛋黃基因、蛋殼基因的轉基因禽蛋表達系統化方案。

10)、採用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通訊原理,設計基因群、蛋白分子模塊和能量轉換細胞器,以及細胞之間信號傳遞與行為反饋的細胞計算機模型(2002)。

11)、細胞系發生、病理細胞系基因差異表達分析與基因克隆的序列片段標誌顯示(STFD)技術開發(2003-2008),以及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調控篩選天然藥物分子的微流控芯片技術開發等。

12)、繼機械、動力機工業革命和電訊、計算機工業革命,第3次工業革命將是醫藥、生物工業革命。中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提出應該把科技產業化支持重心轉移到將可能產生未來支柱企業的技術革命領域。
產業思想 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產業模式或產業結構轉型,往往是新經濟新產業時代特徵,技術革命帶來的是產業革命。自從英國中西部啟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明清,紡織和印染、採礦等工商業已經萌芽,晉商和徽商形成絲綢之路南北兩端的著名商業模式。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可以看到一些因素,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禪家的概念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經歷了曾國藩、盛宣懷時代的江南製造業,廣東、福建的經濟特區時代,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和勃海灣向中西部發展。經濟增長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體現在發明家、企業家與金融家的社會活力。瞄準新科技革命,及時抓住從技術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整個經濟鏈條,帶來的是經濟從根基上崛起的機遇。

20世紀科技方法論從實證分析向系統綜合轉型,人工智能、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腦、電訊等信息產業革命,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 綜合哲學,遠在系統科學誕生之前已形成,19世紀未和20世紀初斯賓塞的綜合(synthetic)哲學、羅素的哲學分析與綜合、懷德海的有機哲學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科學哲學屆討論了綜合哲學、系統科學與傳統醫學、中國哲學。21世紀伊始,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電腦科學與生物科學整合、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及其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工程應用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態勢,將帶來21世紀的細胞製藥廠與細胞計算機的生物工業化時代,歐美國家科技決策機構紛紛制定教育、科研、產業改革政策,中國出台了開發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的重大立項與決策。


2007年6月,英國皇家工程院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稱:"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偶合,將產生第三次產業(industrial)革命",顛覆計算機、納米、生物和醫藥等領域的技術與產業變革,即生物工業革命。21世紀的整個產業結構,將轉型為系統生物工程的(心理)生物-(化學)物理聯盟工業模式,也就是生態、遺傳、仿生和機械、化工、電磁的工程應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產業,體現為機器的生物系統原理(進化計算、遺傳計算)、生物材料(納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體等。計算機科學理論源自動物通訊行為、神經系統的控制論、信息論研究;還細胞內、細胞間通訊行為的探索,導致了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發展,將形成未來的材料、能源與信息全方位生物產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紡紗與織布的工業規模化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以內燃機發明、汽車工業的起點為結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了電氣化和電話、電子通訊產業的發展,而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達到了頂峰;第三次工業革命應該以有機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開始、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為起點,生物工業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學科交叉和技術綜合。

以有機化學合成技術、高精細分析化學、納米分子科學、微電子技術、超大規模集成、計算機軟件設計、轉基因生物技術、藥物篩選高通量技術等學科與技術的綜合集成,開發生物分子計算機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計算、合成細胞生物系統等,將在約30年內帶來的是人工設計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類人工細胞合成石油、納米醫療細胞機器人等產業發展。支持重心轉移到把資金力度放在潛在的高科技開發與發明,將是帶來未來支柱企業發展的基礎。

原創貢獻

1991-1999年系統生物科學論述的核心內容:1)生物系統的結構論和2)實驗、計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統研究,以及3)細胞信號傳導與基因調控網絡的系統科學研究和4)生物工程與仿生學整合的人工生物系統開發等,包括"系統遺傳學"、"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和"輸卵管生物反應器(oviduct bioreactor)"等名詞的提出(coined)。

泛進化結構論
1983-1986年感覺的生態適應等參照系、生物進化與形態發生的拓撲分析,發現達爾文進化論的局限,形成了生物系統的泛進化系統結構論觀點。1992-1993年全國會議和1993年起國際會議等論述生物系統、基因信息概念,結構整合、適應穩態與建構合成等規律,整體到部件、部件到整體和結構與功能轉換等系統分析與綜合方法,構成了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結構理論基礎。

系統生物工程
1991年發表中西文化融合產生科學的實驗與系統方法,提出系統科學與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綜合的太陽能-生物電子技術概念。論述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技術的整合,1994年發表系統生物工程範疇與原理、採用卵清蛋白質基因側翼序列建構轉基因禽類輸卵管生物反應器的概念與系統方案。1999年初建立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Oct.14,Nature和12 月Kybernetes等),2002年提出細胞通訊系統的基因調控、信號傳導與能量轉換器人工設計的細胞計算機模型。

系統醫學
1992年全國首屆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上闡述了中、西醫學發展的未來是走向系統醫藥學,提出系統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機能整合的經絡系統與代謝與循環器官系統的機能穩態結構模型等。1992-1994年提出分子細胞層次的神經與基因雙向調控發育的節律與圖式轉換模型,1995年發表醫藥科學從實證到綜合發展的系統科學原理與方法論。
系統遺傳學
基因組結構與生物體圖式對應的基因型-表現型複雜系統轉換與非線性細胞發生動力學,1994-2003年開展系統生物技術研究,建立了細胞連續突變與篩選的典型實驗與序列標誌片段顯示分析。因疾病模型和轉基因存在的問題,1994年發表基因組到酶系統、器官形態的調控結構與系統遺傳學概念,提出從經典、分子到系統遺傳學的發展,1996年第1屆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上講演了生物系統論與遺傳學等,並於2003年國際遺傳學大會重新論述。

相關新聞

結構論 泛進化論 中國·曾邦哲 中篇 中國學者曾邦哲20世紀80-90年代考察中國與歐洲,提出了一個近現代本方科學、工業革命與現代藝術,是建立在中國科技、文化、體制與思想的成果基礎上,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些成就同樣不會有近現代西方文明,所謂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明其實形成的是一種不同於古代希臘、羅馬文明,是已經融合了東方尤其中華文明的精華之後形成的一種地球方明-紫色文明的全球文化模式。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