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国藩:尽量和这两种人少来往,避免惹祸上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国藩:尽量和这两种人少来往,避免惹祸上身

曾国藩:尽量和这两种人少来往,避免惹祸上身
圖片來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晚清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早年在京城为官的时候,之所以能一路升迁,和他的识人谋略有很大关系。

在曾国藩的为官生涯中,他虽然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但也时刻提醒自己:这两种人要尽量少来往,以避免惹祸上身。

而这也是曾国藩在官场上屹立不倒的立身之术。

对曾国藩来说,即使自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但皇帝身边的人不得不提防,如果得罪了他们,经常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功亏一篑了。

“为官之道,重在识人。”曾国藩正是靠自己的不断摸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方法。

那么,这两种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人群呢?我们通过曾国藩在官场上遇到的两个狠角色,来详细讲解。看看他是如何找到识人窍门的?

言行不一的人,都很油滑

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时,其翰林院的一把手,也就是翰林院掌院学士是文庆。

文庆为满洲镶红旗人,祖上世代为官,显赫一时。但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时,文庆对他并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反而是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赏识,不断得到升迁后,文庆才开始有意和他套近乎。

其中,有两件事情让曾国藩提高了警惕。

一件事情是文庆见道光皇帝经常不征求他的意见,直接下旨让曾国藩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去主持四川乡试,去主持修建文庙等工作后,文庆才低下一个上司高贵的头颅,经常找曾国藩谈心,并不止一次许诺,要保举曾国藩官升一级。曾国藩虽然很期待,可见文庆从来也没有任何行动,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这一年,年仅35岁的曾国藩被道光皇帝破格升授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后,由于经常去给皇帝讲解“四书五经”以及历史文化知识,和道光皇帝接触的机会多后,文庆居然破天荒地于一天下午去曾国藩的府上拜访,并在他家吃了一顿饭。

一个从二品高官,到一个四品官员的家里蹭饭,这可不多见。

文庆见曾国藩家小并不在京城,府内没有任何女眷后,特意给曾国藩送了几个丫环,也方便随时伺候曾国藩。

曾国藩当场就拒绝。文庆也不恼,说曾国藩既然不喜欢丫鬟伺候,就找机会上奏折保荐他获得升迁。可是,直到曾国藩做到了二品高官的位置上,文庆也没有推荐过曾国藩。

言行不一的人,都很油滑,不讲义气。如果和其走得太近,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丢车保帅”,因此,必须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少来往。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曾国藩不愿意和文庆来往,即使在工作上有抹不开的事情时,也只谈工作,拒绝谈工作以外的事情。

果然,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即位后,文庆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获得了咸丰皇帝的信任,被升授为正二品内务府大臣,掌管了宫廷事务,成为咸丰皇帝眼中的红人。


而曾国藩在和朝中其他大臣的几次冲突中,也因为和文庆无关,而未遭到其落井下石,无形中给了曾国藩翻身的机会。

从曾国藩的实践中,我们知道,对付此类人,只要没有利益冲突,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他即使袖手旁观,也不会落井下石。

可是,第二种人就完全不同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参考文献